詠春拳術,可以說是一種全身性的武術運動,練習者如果本 身具有較好的體能,學練詠春拳是一較好的幫助。詠春拳基本功 和基本動作就是一種全面發(fā)展詠春拳所需專項體能的訓練功法。
詠春拳基本功和基本動作,是從長期詠春拳教與學實踐中積 累的各種行之有效的訓練手段加以提煉而成的。只要練習者通過 長期的、嚴格的、系統(tǒng)的科學訓練,就能使身體的各個部位都能 得到較為全面的鍛煉,并能較快地發(fā)展詠春拳的專項體能與技 能,快速提高詠春拳強力搏擊水平,為練習詠春拳術和器械,提 高詠春拳術運動技術水平打好基礎。
詠春拳基本功和基本動作訓練內(nèi)容,可以作為練習者練習詠 春拳的體能專項訓練,也可以作為詠春拳的體能輔助訓練內(nèi)容。
第一節(jié)詠春拳基本功
以詠春拳中具有共性的基礎訓練為運動內(nèi)容,以獲得和運用 詠春拳技法必備的各種根本能力為鍛煉目的一類運動形式,可統(tǒng) 稱為詠春拳基本功。
為了使練習者更快速地提高詠春拳訓練的效用,詠春拳基本 功具有一套自成體系的訓練內(nèi)容,包括以提高體能和以提高技能 為主的具體訓練功法。
詠春拳基本功訓練,既是初學詠春拳人門的基礎功夫,又是 保證詠春拳所需的體能和技能不斷提高的有效手段,同是也是預 防損傷,延長運動壽命的有效措施。
詠春拳基本功
—■、頭頸功法
頭部大腦神經(jīng)中樞負責支配身體各器官的活動。詠春拳中的 注視、隨視、呼吸、耳聞、扭頭等都表現(xiàn)在頭部。頭不正則頂不 平、頸不穩(wěn)、心神也不易安定,并會影響到肢體運動和動作的準 確性。頸部如果過于緊張,還會導致全身僵硬,動作呆板。特別 是初習拳者往往注意不到這一點,諸如有些練習者在練拳時有縮 頭探腦或歪脖扭頸等現(xiàn)象,讓人感到很不舒服,原因就是缺乏頭 頸練習。
頭頸功法練習,可以增大頸椎活動幅度,提高頸項部位肌 肉、軔帶的柔韌性、靈活性、協(xié)調(diào)性,加強頭部穩(wěn)定和抗擊能 力,同時還能使練習者煥發(fā)精神,明清眼目,聰靈聽力。
(一)屈伸頭頸
【動作】兩腳左右分開約同肩寬站立,兩手分別叉于兩腰側(cè), 眼向前平視,頭要端正,下額微收,挺胸,直腰,全身放松,呼 吸自然,此也是預備姿勢(圖1);然后,頭先向前屈伸2次,速 度慢而有節(jié)奏(圖2),接著頭部還原成圖1的預備姿勢,再向后、 向左、向右各屈伸2次,動作與前相同,唯方向轉(zhuǎn)換,屈伸可到 最大限度,以不影響身體其它部位為準(圖3、4、5)。
圖1? ? ? ? ? ? ? ? ? ? ? ? 圖2
【說明】練習時,頭向前、后、左、右轉(zhuǎn)動,需按順序進 行,每次方向轉(zhuǎn)換都要還原到預備姿勢,身體其他部位始終保持 自然放松,使頸部關節(jié)及周圍肌肉、韌帶伸展拉長。屈伸向前 時,下額觸到胸骨,向后時要仰面觀天,向左、右側(cè)時要使耳朵 向肩部靠近。
【作用】鍛煉頭頸部位的基本前、后、左、右屈伸能力,拉 長頸部關節(jié)及周圍肌肉、韌帶。
(二)扭轉(zhuǎn)頭頸
【動作】由預備姿勢開始,頭向左轉(zhuǎn)90度,轉(zhuǎn)頭時須頭正、 頂平、頸直。頭還原后,再向右轉(zhuǎn)90度(圖6、7)。如此重復 進行數(shù)次。
然后,動作還原成預備姿勢后,兩腳不動,向左后擰腰,轉(zhuǎn) 頭180度,還原后不停,繼續(xù)向右后轉(zhuǎn)頭180度(圖8、9)。
練習時,開始幅度可小些,動作也由慢到快,重復進行。
【說明】完成較大幅度的轉(zhuǎn)頭,需要與擰腰轉(zhuǎn)胯相配合,動 作要協(xié)調(diào)一致^兩腳不可輾轉(zhuǎn)或移動,以保證練習的效果。
圖6? ? ? ? ? ? ? ? ? ? ? ? ? ? ? ? ? ?圖7? ? ? ? ? ? ? ? ? ? ? ? ? ? ?圖8? ? ? ? ? ? ? ? ? ? ? ? ? ? ? ?圖9
【作用】鍛煉頭頸部位左右扭轉(zhuǎn)的能力。
(三)頭頸繞環(huán)
【動作】由預備姿勢開始,低頭先向前屈伸,繼而向左、向 后,再向右、向前弧形繞環(huán)一周(圖10、11、12)。整個繞環(huán)動 作必須連貫,速度要均勻。
動作還原后,再由前向右、向后、向左,再向前弧形繞環(huán)一 周,動作與前面相,唯方向相反。如此左、右各繞環(huán)數(shù)次。
【說明】繞環(huán)時,頸部不可緊張,肩和胸、背部不可用力。 繞環(huán)的幅度要逐漸加大,用力要均勻。
【作用】鍛煉頸部的柔韌性和肌肉的控制力,為運動時準確 表現(xiàn)手到眼到,手眼相隨的動作要求打下基礎。
圖10? ? ? ? ? ? ? ? ? ? ? ?圖11
(四)甩頭
【動作】由預備姿勢開始,兩手分別于叉于兩腰側(cè),挺胸、 塌腰、收腹、斂臀;呼吸自然平和,全身處于以靜待動的精神狀 態(tài)(圖13)。然后,向左側(cè)甩頭90度,目光銳利,神情機敏, 眼平視,不可扭腰、轉(zhuǎn)肩(圖14);接著,頭還原成預備姿勢 后,再向右甩頭90度,要求同前(圖15)。動作不停,頭還原 成預備姿勢,繼續(xù)按前面的動作順序重復練習,甩頭的速度可逐 漸加快。
【說明】格斗中,難免會有甩頭與手、腳相配合的打斗動人 作,這就要求在平時的基本功練習中注意這方在的培養(yǎng),以利在 格斗中可隨時適應不同的變化場合。
【作用】甩頭,是突出表現(xiàn)武術特有的意識,以利甩頭與 手、腳更好地配合運用。
圖15
二、上肢功法
上肢功法,也就是對肩臂(上肢三節(jié))的鍛煉。肩臂動作 是詠春拳術運動上肢技法動作變化的關鍵。詠春拳術中本身就有
大量的上肢動作。
肩臂功法可以增強肩臂肌(三角肌、肩胛肌、肱二頭肌、 肱三頭肌、瞭肱肌等)、軔帶的柔韌性、協(xié)調(diào)性和靈活性以及三 節(jié)的穩(wěn)固性,同時還可以加大肩臂三節(jié)的活動范圍,發(fā)展力量, 從而提高上肢動作的靈捷、環(huán)轉(zhuǎn)、松展等能力,為詠春拳練習打 好基礎。
(一) 正壓肩
【動作】面對一固定高度的橫杠(或窗臺)距離約一大步站 立,兩手握住橫杠,握距約同肩寬,兩腳左右分開稍寬于肩,上 體前俯做振壓肩動作(圖16)。
振壓時,逐漸用力,在下壓到極限時可靜止不動。
【說明】練習中,挺胸、塌腰、收髖,兩臂和兩腿要伸直, 著力點集中于肩。
【作用】鍛煉肩關節(jié)的柔軔性,以加大肩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和 靈活性,提高出手的速度。因為,詠春拳中有大量的手法,對于 上肢的鍛煉也是必要的。
(二) 吊肩
【動作】背對合適髙度的橫杠(或肋木),約距一步站立, 兩臂經(jīng)下向后伸,手心向下握住橫杠,然后,兩腿屈膝重心下 降,向前拉壓,拉壓到極限時可稍停(圖17)。
【說明】練習時,挺胸抬頭,著力點集中于肩。
【作用】鍛煉肩關節(jié)向后伸展的能力。
三)側(cè)壓肩
【動作】側(cè)對墻站立,距離約30 ~ 40厘米,手上舉至頭后, 用肘尖抵觸墻壁,內(nèi)側(cè)腿屈膝放松,身體隨之向里側(cè)傾,將腋肋 部垂直貼向墻壁,另一手也可以用力拉墻角(圖18)。
圖18
【說明】練習時,盡量讓腋肋部靠緊墻壁,靠緊后可稍
信停。
【作用】鍛煉大臂向上方的活動能力,為發(fā)肘打下基礎。
(四)沉肩
【動作】面對墻壁站立,兩腳左右分開約同肩寬,兩臂伸直 上舉,兩手掌按在墻上,上體前傾,雙肩放松下沉,腰向上塌, 挺胸抬頭,盡量讓下領和胸部貼近墻壁(19、20)。.
圖19? ? ? ? ? ? ? ? ? ? 圖20
【說明】練習時,肘關節(jié)不要彎曲,不要向前進步。
【作用】鍛煉肩關節(jié)向上活動的能力,同時使胸中充分展 開,提高出手靈活性。
(五)臂繞環(huán)
【動作】兩腳左右分開站立,約同肩寬,兩臂伸直上舉,手 心相對,左臂向前經(jīng)下向后繞環(huán),同時右臂向后經(jīng)下向前繞環(huán) (圖21、
22、23)。如此重復數(shù)次,然后兩臂向回反繞環(huán)數(shù)次。
圖20? ? ? ? ? 圖21
【說明】練習時,動作要協(xié)調(diào),繞臂時挺胸抬頭,兩臂伸 直,肩關節(jié)放松。
【作用】鍛煉肩關節(jié)的靈活性和協(xié)調(diào)性,為出手所需要求打 下基礎。
(六)展胸抱臂
【動作】兩腳左右分開約同肩寬站立,兩臂向后展,手與肩 同高,使胸部向前挺出,然后,借臂后展至極度的反彈力向前合 抱雙臂,兩手拍兩臂后側(cè)(圖24、25、26);然后,兩臂再向后 展,如此重復進行練習。
【說明】練習時,兩肩肘、腕要放松,動作要協(xié)調(diào)。
圖26
圖24? ?圖25
(七)轉(zhuǎn)肩
【動作】兩腳左右分開約同肩寬站立,兩手握木棍或繩子也 可,握距稍寬于肩,然后,向上轉(zhuǎn)經(jīng)頭左側(cè)繞至體后,再從體后 向上經(jīng)頭右側(cè)繞至體前(圖27、28)。如此重復進行練習,或者 可以先從頭部右側(cè)向后練習。
【說明】肘關節(jié)要伸直,以肩為軸向體前、體后轉(zhuǎn)動。
【作用】鍛煉和加大肩關節(jié)活動范圍,提高肩關節(jié)的靈活 性,為詠春拳手法運用打下基礎。
( 八)引體向下
【動作】兩手與肩同寬正握單杠,兩肩自然放松,身體下 垂;然后,屈臂向上引體,頭部穿過單杠至第七頸椎(圖29), 隨之還原,此為頸后引體向上練習。如此重復數(shù)次練習?;蛘咦?頸前引體向上練習,即兩手正、反握單杠與肩同寬,兩肩自然放 松下垂;然后,屈臂向上引體至單杠與喉結齊平,隨之還原。
圖29
【說明】練習時,中握距向上引體時,兩肩胛骨盡量向脊柱 靠攏,以使兩肩充分伸展,向上引體時,要用背闊肌突然收縮的 力量完成動作。
向上引體時吸氣,放下還原時呼氣。
【作用】鍛煉背闊肌,其次鍛煉腰腹肌。為出拳或出手的力 量有很大的作用。
(九)仰臥持啞鈴擴胸
【動作】仰臥在長発上,兩手各握一個啞鈴,從兩臂伸直或 微屈的姿勢開始,將啞鈴從體側(cè)上舉至兩臂垂直(圖30、31)。 如此重復練習,或者站立進行此方法練習均可。
圖30? ? ? ? ? ? ? ? 圖31
【說明】練習時,動作要協(xié)調(diào),不要用力過猛。
【作用】鍛煉胸大肌和三角肌的力量,為出手打基礎。
(十)仰臥推杠鈴
【動作】仰臥于長竟,握距同肩寬或稍寬于肩,杠鈴放在胸 上,然后反復將杠鈴從胸上推起至兩臂完全伸直(圖32、33)。
【說明】練習時,放回胸上要慢些,用力要均勻。
【作用】鍛煉胸大肌、三角肌、朧三頭肌的力量,為出手的 力量打下基礎。
(+—)俯臥撐
【動作】兩手撐地與肩同寬,兩腿向后伸直并攏,腳尖蹬 地’挺胸抬頭,然后兩臂向下彎屈,身體保持直線下降,胸部幾 乎觸及地面,使胸大肌充分伸展;接著,兩臂用力撐地升起,身 體保持直線上升至兩臂伸直時為止(圖34、35)。
圖34? ? ? ? ? ? ? ? 圖35
初練習時,可以手扶撐臺階,待力量增加后,可將腳蹬在高處,手扶撐低處進行練習。
【說明】練習時,身體要挺直,不可彎腰,腿也不可彎屈。 【作用】鍛煉伸肘肌的力量,并可提髙胸大肌和三角肌的力 量,為出手力量打下基礎。
(十二)單臂屈伸
【動作】先用右拳撐地,左臂上舉;兩腿并攏伸直,右腿外 側(cè)支撐地面,左腳放在右腳上;然后,右臂屈肘,臀部后凸,身 體下伏,盡量與地面貼近,再支撐起來(圖36、37)。如此左右 臂交替進行練習。
【說明】練習時,重心要穩(wěn),身體放松,支撐身體的手臂 用力。
【作用】鍛煉伸肘肌以及臂力,為出手力量打下基礎
圖36、? ? ? ? ? ?圖37
(十三)臥式聳肩
【動作】俯臥在長凳上,將杠鈴放在凳子下地面上;兩手稍 寬于肩,握杠鈴的橫杠;然后,抬頭展胸,屈臂將杠鈴向上向后 提拉,即聳肩,使兩肩胛骨盡量向脊柱靠攏(圖38)。然后,還 原,如此重復練習。
圖38
【說明】練習時,提拉杠鈴要抬頭挺胸,上體稍后伸;還原 時,稍含胸,兩臂自然下垂。
【作用】鍛煉斜方肌和骶棘肌,并同時鍛煉了三角肌和背 肌,為出手力量打下基礎。
【動作】兩手握住杠鈴,握距約同肩寬,先將杠鈴翻至胸 上,靠臂力將杠鈴從胸部推起至兩臂完全伸直,然后還原(圖 39、40)。如此重復進行練習。
圖39? ? ? ? ? ? ? ? ? ? ? 圖40
(十四)推舉杠鈴
【說明】練習時,上體不要后倒,此可以站立練習,也可以 坐著練習。
【作用】鍛煉胸大肌、三角肌、肱三頭肌的力量,為出手力 量打下基礎。
(十五)前交替上舉啞鈴
【動作】兩腳并攏站立,兩手各握持一個啞鈴,做交替上舉 動作(圖41)。
圖41
【說明】練習時,不要挺腹,均勻用力。
【作用】鍛煉胸大肌、三角肌、肱三頭肌的力量等,為出手 力量打下基礎。
(十六)側(cè)平舉啞鈴
【動作】兩腳左右分開約同肩寬站立,兩手各握一個啞鈴放 于身體兩側(cè),可以站立或坐著練習;然后,兩手持啞鈴向體側(cè)平 舉,稍停后,還原(圖42、43)。如此重復練習,或者也可以采 取慢舉慢落練習。
【說明】練習時,僅以手臂完成動作,不要借助腿的力量動作。
【作用】鍛煉三角肌的力量。
圖42? ? ? ? ? ? ? ? ? ? ? ?圖43
圖44? ? ? ? ? ? ? ? ? ?圖45
(十七)側(cè)上舉啞鈴
【動作】兩腳左右分開約同肩寬站立,兩手各握一個啞鈴放 于身體兩側(cè),可以站立或坐著練習;然后,兩臂將啞鈴向體側(cè)上 舉至頭上,然后還原(圖44、45)。如此重復練習,或者也可以 采取慢舉慢落練習。
(十八)持啞鈴交替彎舉
【動作】兩手各持一個啞鈴,手心朝前,作交替彎曲動作 (圖46)。如此重復練習。
【說明】練習時,以兩手臂動作,不要挺腹。
【作用】鍛煉肱肌和肱二頭肌的力量。
(十九)持杠鈴彎舉
【動作】兩腳左右分開約同肩寬站立,兩手正握或反握杠 鈴,握距約同肩寬,身體站直,兩臂從垂直姿勢開始,屈肘將杠 鈴向上彎舉至肩前(圖47、48)。如此重復練習。
圖47? ? ? ? ? ? ? ? ? ? ? 圖48
【動作】兩腳左右站立,身體前屈成90度,兩手握距約同 肩寬,從兩臂垂直的姿勢屈臂將杠鈴拉近腹部(圖49、50)。如 此重復練習。
圖49? ? ? ? ? ? ? ? ? ?圖50
【作用】鍛煉肱肌和肱二頭肌的力量。
(二十)俯立拉杠鈴
(二十—)屈腕
【動作】將前臂放在桌子上,手心朝上握住一啞鈴,手腕由 下向上屈腕(圖51、52)。如此重復練習。
【說明】練習時,前臂不要動,僅以腕部動作。
【作用】鍛煉屈腕肌的力量。
(二十二)擰棍負重
【動作】準備好一木棍中間綁上啞鈴片或其它合適重物,然 后放在合適高度的架上,面對其站立,用兩手向上或上擰棍將負 重物卷起,再放下(圖53)。如此重復練習。
【說明】練習時,兩手用力要均勻,除手臂之外身體其它部 位要放松。
【作用】鍛煉前臂肌的力量,對手法有一定的幫助。
(二十三)交替上舉啞鈴
【動作】兩腳左右分開約同肩寬站立,兩手各握一啞鈴,分 別做交替上握舉動作(圖54)?;蛘咭部梢宰龃司毩?。如此 重復練習。
【說明】練習時,向上舉腿要伸直,不要借助腿部力量。
【作用】鍛煉肱三頭肌、胸大肌、三角肌和斜方肌的力量。
(二十四)俯立側(cè)平舉啞鈴
【動作】兩腳左右分開約同肩寬站立,兩手各持一個啞鈴垂 直放于體前,上體前屈約90度,然后,兩手同時向側(cè)平舉如同 飛鳥展翅動作般,還原后如此重復練習(圖55、56)。
【說明】練習時,肘關節(jié)要伸直,不要借助腿的力量。 【作用】鍛煉肱三頭肌、背闊肌和三角肌的力量。
(二十五)前推杠鈴
【動作】兩腳左右分開約同肩寬站立,兩手握杠鈴,握距與 肩同寬,然后肘彎曲舉至肩上,再迅速向前上45度推出,再快 速收回(圖57、58)。如此重復練習。
【說明】練習時,動作要快速有力。
【作用】鍛煉肱三頭肌、三角肌和胸大肌的力量,對于出手 的速度和力量都有幫助。
圖57? ? ? ? ? ? ? ? ? ? ? ? ?圖58
(二十六)頸后彎舉杠鈴
【動作】兩腳左右分開約同肩寬站立,兩手握杠鈴,握距稍 窄于肩,肘關節(jié)向上舉起后落至頸后,然后向上彎舉至臂直 (圖59、60)。如此重復練習。
【說明】練習時,身體要挺直,不要借助腿部力量。
(二十七)仰臥臂屈伸
【動作】先仰臥在長晃或合適器具上,握距同肩寬或稍寬于 肩,兩臂伸直先將杠鈴從腿前上舉至頭后,再由頭后上舉至腿前 (圖61、62)。如此重復練習。
圖61? ? ? ? ? ? ? ? ? ?圖62
【說明】練習時,用力要均勻。
【作用】鍛煉胸大肌、肢三頭肌、三角肌的力量。
三、腰腹功法
詠春拳運動中,腰(腹)居有極重要的增位,對腰部有著 嚴格的技法要求。詠春拳運動中的各種身法動作變化,都要以腰 配合為主。如果沒有腰(馬)動作的配合,動作就會顯得呆板、 僵硬;行勢走架意氣不合,動作飄浮、松散,缺乏生氣;所里的 詠春拳勁力也不順達。
詠春拳極講究腰勁的鍛煉與運用。如果腰(腹)部勁力運 用得當,可以提高詠春拳運動速度與爆發(fā)力量,使全身勁力集中于一點。
腰(腹)部功法鍛煉,可以提高背部的骶棘肌、背短肌、 肋間肌;腹部的腹直肌、腹斜肌、腹橫肌以及腰部的腰方肌的柔 韌性、靈活性和協(xié)調(diào)性,并可提高腰腹背肌的彈性和力量,同時 還可以加大腰胯屈展、擰轉(zhuǎn)等活動幅度,為詠春拳套路及搏擊打 好身法基礎。同時,腰腹功法鍛煉,還可以達到腰壯、腎健、精 充、氣足、神沛,能夠強健體質(zhì)。
(―)前俯腰
【動作】兩腳并攏站立,兩手五指交叉,直臂上舉,手心向 上,眼視前方(圖63),上身向前下俯屈,兩手掌盡量按貼腳面 或腳前地面(圖64),兩手松開,向后抱住兩腳跟腱部,使胸、 面盡量貼近腿部,并持續(xù)一定時間再直立起身(圖65)?;蛘呦?前俯身振壓腰部(圖66)。
【說明】練習時,并腿、挺膝、挺胸、松腰、收胯(髖), 上身盡量向下俯探。
【作用】鍛煉腰前俯屈的能力。
圖63? ? ? ? ? ? ? ? ? ? ? ? ? ? ?圖64? ? ? ? ? ? ? ? ? ? ? 圖65? ? ? ? ? ? ? ? ? ?圖66
(二)側(cè)俯腰
【動作】兩腳并攏站立,兩手五指交叉,直臂上舉,手心向上,眼視前方,然后,上身向左(或向右)擰轉(zhuǎn)約90度,再向前 側(cè)下俯屈,兩手掌盡量按貼腳外側(cè)地面,眼視兩手背(圖67、68)。 練習時,左、右交替進行。
【說明】練習時,擰腰、轉(zhuǎn)體,側(cè)向俯屈。
【作用】鍛煉腰側(cè)俯屈的能力。
(三)甩腰
【動作】兩腳左右分開約同肩寬站立,兩手臂平行上舉,掌 心朝前,眼視前方(圖69),以腰、髖關節(jié)為軸,上身先向前屈 俯,再向后仰甩,兩手臂隨之前后甩動(圖70、71)。
圖69? ? ? ? ? ? ? ? ? ? ? ? ? ?圖70? ? ? ? ? ? ? ? ? ? ? ? ? ? ?圖71
俯屈約90度,兩臂向左前下方伸出,掌心向下,眼視左掌(圖72),然后以腰為軸,上身與兩臂向下、向右、向后、向左 翻轉(zhuǎn)一圈,此為左涮腰(圖73)。做右涮腰與此動作相同,唯方 向相反。
練習時,左、右交替進行。
【說明】練習時,以腰為轉(zhuǎn)動軸心,幅度由小到大,速度由 慢到快,動作圓活、和順,練習后,可以深蹲片刻,以防頭暈。
【說明】練習時,臂、腿伸直,甩動速度由慢到快,幅度由 小到大,動作要有彈性,后甩時,頭要后仰,胸要挺出。
【作用】鍛煉腰腹前俯后伸和提高腰腹柔韌性和彈力。
圖72? ? ? ? ? ? ? ? ? 圖73
(五)負重翹首
【動作】俯臥在墊子或合適器具上,兩手抱頭或抱杠鈴片, 將足跟固定?。蝗缓?,抬頭挺胸,同時兩肘外展,上體盡量伸背 (圖74、75),然后還原,如此重復進行練習。
圖74? ? ? ? ? ? ? ? ? ? ? 圖75
(六) 兩頭翹
【動作】俯臥在発子或其它合適器具上,兩臂和兩腿分別并 攏伸直,稍含胸低頭;然后兩腿和上體及兩臂同時向上翹,使身 體成反弓形(圖76、77),然后還原,如此重復練習。
圖78
【動作】兩腳左右分開約同肩寬站立,兩手握杠鈴扛在頸 后,身體由直立姿勢前屈至上體成水平位,然后再起上身,伸直 (圖79、80)。如此重復練習。
圖79? ? ? ? ? ? ? ? ? ? ? ? 圖80
【說明】前屈后伸速度稍快,屈的角度不能小于90度。
(八)扛杠鈴屈身
(九)持啞鈴舉與屈身
【動作】兩腳左右分開稍比肩站立,兩手握住啞鈴,站立上 舉過頭頂,然后俯身,啞鈴落至兩腿之間,然后再成站立上舉 (圖81、82)。如此重復練習。
【說明】練習時,動作要協(xié)調(diào),要控制好啞鈴擺動的慣性。 【作用】鍛煉伸脊肌、伸髖肌、腰腹肌部的肌肉力量。
(十)持啞鈴左右俯身
【動作】兩腳左右分開約同肩寬站立,兩手在體前握持一個 啞鈴,身體先向左或右轉(zhuǎn)與前屈將啞鈴放至足旁后,伸直身體將 啞鈴拉起,再向另一方轉(zhuǎn)體與屈伸將啞鈴放低與拉起(圖83、 84)。如此重復練習。
圖83? ? ? ? ? ? ? ? ? ? ? ? ? ? ?圖84
【說明】練習時,腳不要動,臂要伸直,持啞鈴一側(cè)的腿, 也可以配合身體屈伸做屈膝與蹬腿動作。
【作用】鍛煉伸脊肌、伸髖肌、腰腹肌的力量。
(十一}負重仰臥起坐
【動作】仰臥在凳子或其它合適器具上,兩腳固定住,兩手 抱頭或杠鈴片,做仰臥起與起坐動作。
【說明】練習時,仰臥與起坐要協(xié)調(diào)。
【作用】鍛煉腹肌和髂腰肌的力量。
(十二)仰臥舉腿
【動作】仰臥在墊子或地面上,兩腿并攏伸直,兩臂向上平 伸;然后向上體方向舉腿,腿超過垂直部位后還原(圖87)。如此重復練習。練習時,可以采取快舉快落,快舉慢落,慢舉慢落的方式進行。
【說明】練習時,膝關節(jié)要伸直,其它部位不要動。
【作用】鍛煉腹部肌肉和髂腰肌的力量。
(十三)仰臥兩頭起
【動作】仰臥在墊子上兩腿并攏伸直,兩臂伸于頭上,然 后,快速收腹舉腿,同時上體向上起,兩手拍擊腳背,上下身還 原(圖 88、89)。
【說明】練習時,兩腿要伸直,動作要協(xié)調(diào)。
【作用】鍛煉腹直肌、腹內(nèi)、外側(cè)肌和腰部肌肉。
(十四)持杠鈴體側(cè)屈
【動作】兩腳左右分開約同肩寬比肩稍寬站立,兩手扶住杠 鈴片,然后向身體左(右)側(cè)傾斜(圖90)。如此重復練習。
【說明】練習時,要掌握好身體傾斜的角度。
【作用】鍛煉腰腹肌和骶棘肌的力量。
(十五)持杠鈴轉(zhuǎn)體
【動作】兩腳左右分開約同肩寬站立,兩手將杠鈴扛至頸 后,并扶住杠鈴片,然后,向左右側(cè)轉(zhuǎn)體(圖91)。
【說明】練習時,轉(zhuǎn)體腳不要動,控制好慣性。
【作用】鍛煉腹內(nèi)(外)斜肌和腰部肌肉的力量。
四、下肢功法
詠春拳雖是手法較多的拳術,但對于下肢(腿部)技法要 求極高,只有通過嚴格的腿部功法訓練,才能出腿迅疾、有力; 下盤堅實穩(wěn)固;行勢走架,動作龍騰虎躍,靜則穩(wěn)如泰山,快似 疾風暴雨,為練習詠春拳打下堅實的基礎。
下肢功法訓練,可以提高髖肌、大腿肌、小腿肌以及足部肌 群、肌腱與韌帶的柔韌性、靈活性、協(xié)調(diào)性、彈性和力量等。
(一)正壓腿
【動作】將腿放在與腰同高或同肩高的物體上,腳尖勾起, 髖部后坐,兩手心向下扶按膝關節(jié),挺胸收腹,直背塌腰,上體 向前下振壓(圖92)。或為了提高壓腿水平,也可以將腿腳擱置 較高的位置進行練習(圖93、94)。
或者進行正低壓腿練習。即右腳尖外展,全腳掌落地,右膝 彎曲,左腳向前上一步,腳跟著地,腳尖勾起,膝關節(jié)充分伸直,向后坐髖,兩手按壓左膝關節(jié),上體有節(jié)奏地向前下方振壓 (圖95)。或?qū)⒛_底靠住墻角或臺階進行練習(圖96)。
左右腳互換練習。
圖94? ? ? ? ? ? ? ? ? ?圖95
【說明】練習時,膝關節(jié)不要彎曲,臀后坐,腳尖不要外 展,不要繃直。不可彎腰,盡量讓腹腰部位接觸腿。
【作用】拉長腿部正后方韌帶和肌肉等,為踢法打下基礎。
(二)側(cè)壓腿
【動作】將左腿放在腰高以上的物體上,腳尖勾起,右腳外 展和左腿成90度或大于90度,然后,上體側(cè)向左腿振壓,髖關 節(jié)放開(圖97)?;驗榱颂岣唠y度水平,將腳擱在較高的位置進 行振壓(圖98、99)。
圖99? ? ? ? ? ? ?圖100
或者進行側(cè)低壓腿練習。即右腳尖外展全腳掌落地,右膝彎 曲;左腳向前上一步,腳跟著地,腳尖勾起,膝關節(jié)充分伸直, 向后坐髖;左掌立于右肋下,右手可以上架,上體有節(jié)奏地向前 下方振壓(圖100)。也可以讓腳底靠住臺階或樹樁等進行練習 (圖 101)。
圖101
左右腳互換練習。
【說明】練習時,膝關節(jié)要伸直,胸挺起,壓腿要有彈性。
或者背對約腰高的物體,右腳后舉將腳背放在物體上,腳面 繃直,兩手插腰,上體有節(jié)奏的向后振壓(圖103)。(三)后壓腿
【動作】兩腿前后開立,前腿屈膝全蹲,后腿伸直,腳背著 地,腳尖繃直,兩手插腰或扶前腿;然后,上體有節(jié)奏地向后仰 振壓(圖102)。
左右腿互換練習。
【說明】練習時,挺胸、展髖、抬頭、塌腰。壓腿就是用身 體的重量下壓使兩腿前后或左右分開,是強行拉長肌肉和軔帶的 方法。
【作用】拉長腿前部的肌肉和鈿帶等,為踢法打下基礎。
【動作】兩腿向后分開逐漸向下劈,直至坐在地上,兩手左 右扶地,挺胸、收腹、直背、塌腰。待能輕松地坐在地上時,兩 手可做側(cè)平舉(圖104)。重心可以上下起伏振壓。
左右腿互換練習。
【說明】練習時,腰和腿要挺直。
【作用】拉長腿部前后的肌肉、韌帶。
(五) 橫劈腿
【動作】兩腿左右分開,逐漸向下劈,兩手在體前扶地,待 臀部坐在地上時,兩手可做側(cè)平舉(圖105),重心上下有彈性地振壓。
【說明】練習時,挺胸收腹,兩腿要挺直。
【作用】拉長腿后部側(cè)面肌肉和籾帶等。
六)跪壓足踝
【動作】兩腳靠攏,跪于墊子上,腳背繃平,手放于體側(cè), 臀部下落坐在足跟上,兩手在體后支撐,上體后仰(圖106、 107) 。
圖106? ? ? ? ? ? ? ? 圖107
【說明】練習時,重心要壓在腳后跟,使腳向后折。 【作用】提高足騍后折能力。
(七)持啞鈴蹲起
【動作】兩腿左右分開約同肩寬站立,兩手持啞鈴于體前, 然后做屈膝深蹲與蹬腿起跳動作(圖108、109)。
圖108? ? ? ? ? ? ? ? ? ? 圖109
(八)腳勾啞鈴腿屈伸
【動作】坐在高凳子上或臺階上均可,兩腳各勾住一個啞鈴 做腿的上下起落動作(圖110、111)。
【說明】練習時,上體要正直,僅以腿完成動作。
(九)負重屈小腿
【動作】俯臥在墊子或地面上,小腿綁上小沙袋,然后,做 小腿屈伸動作(圖112)。
圖112
【說明】練習時,上體不要動,僅以屈腿動作。
【作用】鍛煉股二頭肌、半膜肌、半腱肌、腓腸肌的力量。
(十)負重單腿蹲起
【動作】兩腳左右分開與肩同寬或稍寬,兩手握持杠鈴于頸 后,然后,一腿伸直,另一腿屈膝全蹲后起立,兩腿如此交替進
圖113? ? ? ? ? ? ? ? ? 圖114
(十一)負重蹲起
【動作】兩手握持杠鈴,將杠鈴扛放于頸后方,做半蹲或全 蹲動作(圖115、116)。
【說明】練習時,下蹲時腳要抓地,兩腿用力要均勻。
【作用】鍛煉股四頭肌力量,并提高腿部力量。
(十二)負重提踵
【動作】兩手握持杠鈴放在頸后方,兩腳并攏站立,然后做 提踵動作(圖117、118)。
圖117? ? ? ? ? ? ? ? ? ?圖118
【說明】練習時,上體不要前傾或前俯。
【作用】鍛煉小腿三頭肌和脛骨后肌的力量。
除以上的功法訓練之外,練習者還可以采取跳繩(圖119) 或跑步(圖120)的方法來增強自身的耐力素質(zhì)。
圖119? ? ? ? ? ? ? ? ? ? ? ? 圖120
耐力素質(zhì)是體能(身體素質(zhì))的重要指標之一,是從事搏 擊術的基礎。因此在此提出平時的訓練中應合理、有效地進行耐 力素質(zhì)訓練,從而使練習者強身健體,終生受益,達到強力搏擊 所需的要求。耐力素質(zhì)是身體素質(zhì)的重要指標之一,是從事搏擊 術的基礎。耐力素質(zhì)的提髙及耐力訓練過程本身對于改善機體神 經(jīng)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功能以及促進新陳代謝,提髙大腦皮層細胞活 動能力及均衡性、靈活性,提高心血管系統(tǒng)機能等都有重要的作 用,同時提高耐力素質(zhì)對練習者的搏擊水平、生存能力具有重要 的現(xiàn)實意義,耐力訓練還可以提高練習者長時間訓練的效率。目 前,隨著練習者學練詠春拳進步速度來看,多數(shù)練習者耐力素質(zhì) 普遍較差,根據(jù)調(diào)查顯示,練習者還對耐力素質(zhì)訓練都有厭惡情 緒,故其詠春拳學練水平偏低。因此,找到一種更適合或幫助練習者提高詠春拳訓練水平方法,將使練習者詠春拳術運動成績及 運動能力迅速得到提高,并可使練習者受益終生。
第二節(jié)詠春拳基本動作
詠春拳中典型技術動作中最簡單的基礎動作,稱為詠春拳基 本動作。一般是以構成完整動作的詠春拳中技法環(huán)節(jié)為一個基本 動作。例如,柑陽馬,其中又包括手法和馬步的動作。
詠春拳動作形式多樣,數(shù)量繁多。初學者往往無從下手。由 于詠春拳基本動作是各類動作最簡單的基礎動作,易學、易練。 因此,初學者可以從學習和練習基本動作人手,為學習較為復 雜、難度較大的動作創(chuàng)造技能基礎。由于基本動作各類典型動作 中的基本成份,只須堅持基本動作的練習,就能保持住詠春拳基 本技能,并且通過運動技能相互轉(zhuǎn)移的正誘導作用,保持完成一 般動作的基本運動技能。
—、實拳
【動作】四指并攏向掌心卷握,拇指屈扣于食指和中指第二 指節(jié)上(圖121)。
【要領】拳要握緊,拳面平,腕節(jié)直,任何指骨都不得凸出
拳面,拳型方正。
【作用】實用于沖、擊、砸等技法,主力點在拳面。
二、虛拳
【動作】五指微屈,卷握成空拳,拇指與食指兩指尖互捏成 圓形,拳心圓空(圖122)。
圖121? ? ? ? ? ? ? ? ? ? ? ? ?圖122
【要領】拳心與虎口圓成抓捏一球狀。
【作用】實用于沖、撞、頂、擊等技法,主力點在拳面指節(jié)屈節(jié)尖處。
三、 插捶
【動作】四指并攏,第二、三指節(jié)向里屈扣,緊貼第一節(jié)指 根,拇指第三指節(jié)屈扣壓于食指根,手心平直(圖123)。
【要領】屈指、扣節(jié)、挺根、直腕。
【作用】實用于頂、點、插、擊等技法,主力點在屈節(jié)尖。
四、 柳葉掌
【動作】四指并垅、挺直,拇指第三指節(jié)屈貼于食指掌根, 虎口夾緊,成柳葉形(圖124)。
【要領】指直,掌挺,拇指彎曲緊貼于虎口,指掌挺拔。
【作用】實用于劈、砍、削、穿、拍等掌技法,主力點在掌 刃及腕根處,勁貫指尖。
五、 荷葉掌
【動作】五指微張,舒展伸直,指節(jié)微屈,掌心微凹,成荷 葉形(圖125)。
【要領】掌、指舒展,掌心凹含。
【作用】實用于繃、捋、擠、按等技法,主力點在掌刃及腕 根處,頸貫指尖。
六、 五指鉤
【動作】先將拇指和小指端抓捏攏,再將食指與無名指捏 攏,然后中指抓捏于食指、無名指上,五指端抓攏后,再屈腕向 內(nèi)彎勾,成鉤形(圖126)。
【要領】鉤尖抓撮要緊,腕節(jié)彎勾要扣。
【作用】實用于刁、抓、頂、扣等技法,主力點在鉤尖。
七、標指
【動作】大拇指內(nèi)扣,其余四指伸直,食指貼于中指、無名 指上,小指附在無名指上(圖127)。
【要領】伸指直,拇指扣,虎口夾。
【作用】實用于戳、穿、刺等技法,主力點與勁點均在指尖。
圖127
八、二字掛陽馬
【動作】面向南,兩腿并攏,兩臂自然下垂身體兩側(cè),五指 并攏,緊貼兩腿外側(cè);兩眼向前平視,成立正姿勢,全身放松 (圖128);兩手向上抱拳,拳心朝上收于腋底,與乳部成同一平 行線,兩膝同時彎曲,使上身往下沉(圖129);以兩腳腳跟為 軸,兩腳尖極力向外展,腳跟靠攏,腳尖各向側(cè)指,上體略向下 坐(圖130),以兩腳掌為軸,兩腳跟極力向外展,兩腳尖仍保 持少許內(nèi)八字,兩膝微屈成二字柑陽馬姿勢(圖131)。此也可 稱為正身二字柑陽馬,或稱為正身馬。
圖128? ? ? ? ? ? ? ? ? ? ? ?圖129
【要領】精神集中,頭頸自然豎直,面部要自然,口要自然 合閉,不要挺胸或拱背,全身任何部分都不可緊張。身體不可俯 仰,兩肩向下松垂,兩肘向后撤,腰部要塌,跨部要縮,膝部要 屈,臀部與后腳跟上下相對,身體要穩(wěn)定,并力求穩(wěn)固。
【作用】二字柑陽馬對于培養(yǎng)練習者的內(nèi)在力量,調(diào)節(jié)呼吸 很有幫助,更重要的是它集中體現(xiàn)了詠春拳的基本要求和特點, 初學者可以從這里體會到鍛煉的要點,打好基本功,給以后的練 習鋪平道路。就是有一定基礎的練習者,也要經(jīng)常做這種樁馬的 練習,以便進一步掌握詠春拳法要領,鞏固樁馬根基。
九、坐馬
【動作】由柑陽馬左轉(zhuǎn)成側(cè)身柑陽馬勢,攤腰、臂下垂(落 膊)、含胸(收胸),上體稍向下坐,此為坐馬(圖132、133)。 練習時,向右轉(zhuǎn)成側(cè)身柑陽馬勢均可。
【要領】在柑陽馬的基礎上,上體稍向下坐。
【作用】坐馬,也稱為側(cè)身馬,是正身馬的重心變動,其支 點轉(zhuǎn)到左腳或右腳。
圖132? ? ? ? ? ? ? ? ? ? 圖133
十、轉(zhuǎn)馬
【動作】由側(cè)身坐馬開始,身體向左或向右轉(zhuǎn)動,為轉(zhuǎn)馬
(圖 134、135)。
圖134? ? ? ? ? ? ? ? ? ? ? ? ? ? ? ? ?圖135
【要領】轉(zhuǎn)馬時,兩腳靈活轉(zhuǎn)動,上體姿勢保持不變。 【作用】用于不同的左右側(cè)身對敵變換姿勢。
十—、進馬
【動作】由側(cè)身坐馬開始,左腳向前進步,右腳隨即跟進, 此為進馬(圖136)。如果左腳進步,右腳跟進,如此連續(xù)前進,
圖136
【要領】進馬時,以兩腳掌擦地輕松前滑進,保持兩腳掌彈 性移動,要以腰為中心,保持重心平衡與上體穩(wěn)定。
【作用】進馬用于調(diào)整縮短距離以待機進攻,進馬的關鍵在 于穩(wěn)捷,可確保移動中的防御與平衡。同時,進馬也可以起到逼 使對手產(chǎn)生防御性的反應或誘其先攻而暴露破綻出來。
十二、交替進馬
【動作】由側(cè)身坐馬開始,右腳向前進步,左腳隨即跟進, 如此交替前進為交替進馬(圖137、138)。
【要領】交替進馬,同樣要以腰為中心,保持重心平衡與上 體的穩(wěn)定。
【作用】與進馬的作用一樣,唯不同的是可以左右腳交替向前進馬。
圖137? ? ? ? ? ? ? ? ? ? ? ?圖138
十三、交替退馬
【動作】由進馬動作開始,左腳向后退步,然后右腳后退, 如此為左、右腳交替退馬,也稱為坐退馬(圖139、140)。
【要領】退馬后移時,身體必須保持放松與平衡。
【作用】退馬用于快速撤離被攻擊圈,以圖脫困或重新組織 攻勢,是以最小的力量離開對手的方法。但在實戰(zhàn)中運用時,不 可一味地向后直線后退。
第三節(jié)小念頭
小念頭、尋橋、標指三套路典型代表動作練習以及糾正錯誤 方法等在此作一簡述。
小念頭是詠春拳最基礎、最根本的套路,在詠春拳傳統(tǒng)的教 與學中,教師(師傅)多數(shù)認為小念頭沒學好,就不用談學好 詠春拳了。因為小念頭是如此的基本和重要,所以有學好小念 頭,就等于學會了一半詠春拳的說法。
小念頭與大多數(shù)武術的套路都有迅捷、飄逸漂亮的手法和步 法組合不同,詠春拳的套路一向沒什么觀賞性,其中尤以小念頭 為甚。小念頭可以說根本沒有步法或腿法,整套拳都是站在原地 打的,不懂的人甚至會覺得這套拳看起來很死板。然而實際上, 小念頭幾乎包含了詠春拳所有的進攻和防御手法,從最重要的日 字沖拳、側(cè)面攻擊的殺頸手,以及攤手、膀手、拍手、梗手等所 有的防御手法,乃至于鍛煉手腕靈活度的圈手,在小念頭中都會
得到鍛煉。只要長期練習小念頭,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不知不覺中已經(jīng) 熟練了詠春拳所有的手部動作。
此外,小念頭也包含了詠春拳的許多重要實戰(zhàn)原則,如正面 朝形、守中用中、不動肘防御原則等。正因為小念頭沒有步法, 全部都是正面朝前的動作,你就不得不習慣詠春拳的正面對敵形 態(tài);而小念頭所有的動作都嚴格遵循中線原則、以肘部為軸心去 運作,自然而然就有了詠春拳實戰(zhàn)的基礎功力。
練習小念頭時,很重要的一點是放松,絕對不能全身繃緊的 去打。事實上除了日字沖拳以外,其他動作最好都放慢地去打, 特別是“一攤?cè)帧边@個鍛煉手腕靈活和卸力的動作,更要 緩慢、松沉地去打。這樣長期下來,自然就能練出詠春拳外松內(nèi) 緊、由外透內(nèi)的功力了。
練小念頭的第一要訣是要慢,第二要訣是要松?這里的慢與 松是相互作用的。只要打得慢,才能領會呼吸要法(要習慣用 腹部呼吸法)和發(fā)勁方法;只有打得夠松,全身肌肉放松,才 能領會到如何真正地發(fā)那種爆發(fā)之勁。每打一個動作切忌把手的 肌肉拉緊,這樣就會形成“束力(約束肌肉發(fā)力)” 了,這樣會 以為用了很打力,其實用這樣的力打人并不疼。先學會發(fā)“窒 勁”(即為肌肉略為爆發(fā)力瞬間所發(fā)出的勁),那是“懸空勁” (即“寸勁”之詠春術語)的雛形。
還要問問自己,打小念頭時柑陽馬柑好膝了嗎?柑好手肘了 嗎?沉膀(脖子到肩膀完全放松)沉肘了嗎?
或許練習者的呼吸方式不太好,又或者練習者為求招招有勁 道而可以把肌肉繃得死緊。記得一點,小念頭絕不是用來打得好 看用的,只要有一天,別人看你打小念頭,說“你別打這么慢, 看起來肌肉沒有勁”,到那時你會領悟到什么才是“小念頭”。
練習小念頭能練好各種詠春手勢的定形,而且還能練習馬 步。至于你說練氣,要看你練得到不到位。要做到雙膝內(nèi)柑,提
肛,上身放松,呼吸均勻,動作不快不慢。按照這樣做,用不了 多久,練習者就會感覺到即使不用力也會有很大的力量來充實所 發(fā)的每一招。
在接下來的小念頭、尋橋、標指教與學中,對于各式典型的 動作、要求、易犯錯誤、糾正方法,作代表性的敘述,使練習者 得到較好的指導和幫助。
—、拑陽馬
(一)拑陽馬動作
由兩腳并攏成成立正的自然姿勢,兩手分別自然下垂兩腿 側(cè),兩眼向前平視,呼吸自然,精神集中;兩手同時握拳,分別 收于兩胸側(cè)(即兩腋底),兩拳與胸乳持平;兩膝同時彎曲,上 身稍往下沉;以兩腳腳跟為軸,兩腳同時向兩側(cè)外旋成“人” 字形;隨即以兩腳尖為軸,將兩腳跟向外旋轉(zhuǎn)半步,成二字柑陽 馬勢。
(二)動作要求
開始做預備勢動作時,身體直立,兩臂自然下垂,頭要端 正;眼向前平看,精神要集中,面部要自然,口要合閉,牙齒輕 扣,下頦略向內(nèi)收;舌尖可抵住上腭;挺胸、直背;兩肩向下松 垂,肩窩處略有向后縮之意;全身任何部分都不可緊張,要適度 地放松。
(三)易犯錯誤
柑陽馬,是詠春拳最基本的動作,又是詠春拳的代表性樁馬 動作,也是詠春拳最先開始學練習的動作。
練習柑陽馬時,多數(shù)會感到兩腳在做此動作時不協(xié)調(diào),兩腳尺寸、角度不自然,兩腳間距過大或過小,上身軀干同時出現(xiàn)弓 腰,兩手與下肢不能上下同時整體動作。
甚至有練習者,在練習柑陽馬勢時出現(xiàn)兩膝酸痛感覺,這都 是做法不正確導致的。
作為最基本的動作,任何人練習時都會在接受新事物中感覺 到別扭,事實上所有的練習均相同,只要堅持即可達熟能生巧 境界。
(四)糾正方法
詠春是很科學的,動作符合人體解剖學,如果動作錯了,就 會有不適,因此最好有教師在面前進行指導。
做柑陽馬動作時,兩膝柑對時不能用力過度,適中便可。再 加上收肛提襠,膝蓋自然會往外撐開一點型成對拉力,這樣做柑 陽馬練上一個小時也不會累,且這樣做不易變形、出偏。
練習者在練習詠春拳時,要知道傳授傳統(tǒng)武術過程中,很多 地區(qū)方言不同,有很多用字錯誤,會導致理解錯誤,造成學習錯 誤。例如“柑陽馬,柑羊馬”都是因為不知那個是錯字,造成 你當真用柑力來柑著雙膝,令雙腳和下盤緊張,不能靈活進退運 動,做出來的動作也就不自然了。
二字柑陽馬,是雙膝內(nèi)扣間距成一拳頭之位。但是,初學者 不一定一部達到這境界。初學者做不到,只能盡量的做到最好, 這最好“前提”下是不會傷到自己身體。也就說,不會讓自己 感到痛楚,然后一直練下去,慢慢的變成內(nèi)扣一拳頭之位,這是 練習的一種方法。
這里揭示傳統(tǒng)詠春拳的“二字柑陽馬”實際上有髙馬、低 馬之分,兩種練習和使用都是正確之法。所以,大家看到舊的照 片或資料或拳譜中有些師傅用高馬,有些師傅用低馬,其實二馬 各有優(yōu)點,拳論說“高馬利走,低馬利守”。但是,在徒弟的學
習過程中,很少有師傅會真實地去解釋,必竟很多人私心太重, 所以令很多人學了數(shù)年都不懂,或在數(shù)年練習后才忽然明白個中 的道理。
二、交叉攤手和交叉梗手
(一)交叉攤手和交叉梗手動作
交叉攤手:由柑陽馬時始,兩手由拳同時變掌置于胸前, 以左手疊放在右手之上,兩手腕內(nèi)側(cè)為力點向前上頂出,兩手成交叉攤手。
交叉梗手:同時以兩手腕外側(cè)為力點,由胸前成斜直線 迅速向下削擊出,成交叉梗手。
(二)動作要求
交叉攤手時,兩手要同時由拳變掌,以兩手腕內(nèi)側(cè)為力點向 前上頂出,手指伸直,兩手歸肘。
交叉梗手時,以兩手腕外側(cè)為力點,向腹前削擊出,削擊時 兩手臂下垂(落膊,廣東音意),兩手微歸肘(歸中,歸于中線 之意),兩手距腹部約18厘米。
(三)易犯錯誤
交叉攤手和交叉梗手動作練習時,容易造成動作相同的錯 覺。動作時,兩手易出現(xiàn)不協(xié)調(diào),上下力點不清楚,兩手不歸肘 的錯誤。
(四}糾正方法
練習交叉攤手時,交叉攤手是以兩手腕向外翻,以兩手腕內(nèi) 側(cè)為力點向前上頂出,兩手距胸約30厘米,兩手指要伸直,同
時注意歸肘。
練習交叉梗手時,與交叉攤手動作相反,是以兩手腕內(nèi)側(cè)為 力點,向腹前下打出,注意落膊、歸肘,兩手腕距腹部約18
厘米。
在具體練習時,注意自身動作、身體姿勢是否正確、協(xié)調(diào)。
三、日字沖拳
(一)日字沖拳動作
左式日字沖拳:由柑陽馬時始,左拳微靠胸側(cè)貼身而出, 成“日”字形置于胸前,以肘部發(fā)力沿著中線(子午線)全速 向前打出,至全臂打盡伸直時止,拳眼朝上,隨即收回左拳。
右式日字沖拳:接上勢,動作不停,右拳微靠胸側(cè)貼身 而出,成“日”字形置于胸前,以肘底發(fā)力沿著中線(子午線) 全速向前打出,至全臂打盡伸直時止,拳眼朝上。
左右手動作相同。
(二) 動作要求
保持正確的二字柑陽馬勢,靈活、快速、緊湊的動作。曰字 沖拳時,要靠胸貼身向中線前直接發(fā)拳,以拳面為力點向前打 出,注意拳眼朝上。
(三) 易犯錯誤
日字沖拳練習時,不了解拳是打向前方還是中線前的錯誤, 拳法不夠協(xié)調(diào),掌握不好肘底力,易緊張出拳,不夠放松。
(四)糾正方法
練習日字沖拳時,先慢些進行練習,不要練快,先看看自己
的出拳是否正確??梢詫χR子練習,全身放松、出拳時也放 松,拳由心發(fā),甩手直沖,不打直不打盡,因為一拳打到盡要有 一股彈簧之勢,埋肘?!安淮蛑辈淮虮M”:指出拳后橋手不硬直、 不打到盡頭。拳由心發(fā),“甩手直沖”;拳行中線、肘行肘底線, 出拳需要放松、將拳直線甩出去?!皬椈芍畡荨保杭闯鋈仓笔?有瞬間、隨即順反作用力彈回來?!奥裰狻保弘S著拳因為彈簧之 勢的回來,自己的肘底是埋沒的,對著鏡子中的自己看,你日字 拳面正好擋住了肘底,所以你應該看不見自己的肘底裸露在外 面。切記,出拳打直肘部外露很危險。
在站好正身馬基礎上,能夠感覺到腰馬勁的時候,可以打 “定馬沖拳”,沉肩落肘,用肘去撞的感覺要有,這種沉肩落肘 的感覺可以通過小念頭的練習獲得的。
四、攤手
(―)攤手動作
由柑陽馬時始,手肘由自身中心線向前緩慢攤出,當手肘距 中心一拳距離時,整個攤手完成,正確的攤手從側(cè)面看,手臂呈 V字型,手掌是平的。
左右手動作相同。
(二) 動作要求
攤手時,要由拳變掌同時落膊,邊出掌邊腕微外旋,腕外側(cè) 稍向上挺起,緊貼胸部出至胸前中線位置。
(三) 易犯錯誤
攤手時肘部外翻,沒有沿身體中線前行,導致肘部無法直接 攤至中心。攤手時樁馬松散,手部過低,無法體驗三角力點與沉
肘之力。攤手時肩架結構的變形使手法無法正確攤出,手部過于 緊張用力,無法做到沉肘傳遞力量,使力量只能局限于手部表 面,無法達到像水流一樣綿綿不斷,流過指尖。
(四)糾正方法
攤手是小念頭中日字拳后的第一個手法,也是詠春拳中配合 實用最多的手法。在一定意義上講,攤手就是松手放手之意,而 在詠春中所謂的攤手是指攤開對方攻擊的拳腳。攤手是順應對方 的攻擊而變的,所以在詠春拳中攤手屬被動手法,而不是主動 的。攤手訓練目的是提高肘部力量及手肘與身體的整體力。
練習時,可由拳變掌時貼緊胸側(cè)慢些做動作,使攤手手法與 身勢整體合一,且左右手動作方法相同。
五、護手
(一) 護手動作
由柑陽馬時始,當圈手至中線時立即翻上變成即成護手,腕 內(nèi)側(cè)極力向內(nèi)收,然后緩緩以肘力將護手拉回胸前約一掌的
位置。
左右手動作相同。
(二) 動作要求
做護手動作時,實際上可直接由握拳變護手動作以利隨時變 式運用。由柑陽馬勢動作時,可由半圈手直接以腕關節(jié)為軸變式 成護手,四指朝天,以腕內(nèi)側(cè)極力內(nèi)收。
(三) 易狠錯誤
護手雖然簡單的基本動作,卻不可小窺其在詠春拳中的作
用。初練時,手形不夠自然,護手出至胸前不注意中線。
(四)糾正方法
在小念頭拳套中,護手是一勢四指合并朝天,置于胸前如拜 佛狀之動作。護手中手肘的正確位置是處于與肩部同一垂直切 線;因而使心窩、手掌及前臂三點合為半邊三角形的形態(tài)。此形 態(tài)不但可以作為實戰(zhàn)中防守子午線及其周圓中的位置,而手肘及 屈曲的臂膀部分更嚴密地保護了肋下的空虛部位。當使護手時, 手肘不能貼身;而是距腰肋間約一拳之距。
小念頭拳套中,護手算得上是一勢鍛煉肘力的動作。在實戰(zhàn) 中,護手擔任了第二防線的保護及出擊任務,這就是“護手” 得名的來由。
為了減少護手動作練習出現(xiàn)的錯誤,可以在樁馬的基礎上緩 慢重復地動作,并注意由拳變掌細節(jié)變化。
六、伏手
(一) 伏手動作
由柑陽馬時始,可由護手拉回至胸前瞬間,掌心緩緩放下, 以腕內(nèi)側(cè)為力點,左手下壓隨即變成伏手。
左右手動作相同。
(二) 動作要求
伏手由護手變勢時,直接以腕內(nèi)側(cè)向下壓,手歸于中線不 變,其它要求均保持不動。
(三) 易犯錯誤
伏手動作時,較易造成手腕不夠靈活,使伏手呆滯無力,手
形不能及時變化。
(四)糾正方法
詠春三式“拳種”中,伏手占其一。伏手與攤手的關系, 是前者在后者之上,后者在前者的內(nèi)門。伏手就是手臂貼伏在對 方手臂之上而處于其外門的意思。
在小念頭中的伏手,是四指放松,連全掌一起盡量屈曲向內(nèi) 如鉤狀(故有人稱此式為“曲手”),手肘盡量收于中線并緩慢 推出;此時,練習者即可覺前臂近肘處有肌肉口(引者注:此 字不清,廣東音意疑似“鼓”、“隆”之意)起。此處肌肉,如 久練之下將甚發(fā)達,而此肌肉正是“手腕力”之發(fā)源地。這是 伏手要重復鍛煉三遍的理由。
在實戰(zhàn)中,伏手并非如小念頭中的“曲手”形狀,而是以 掌背向天,掌心貼在敵人橋手之上的形式出現(xiàn)。如以射底力配合 手腕力突然向下一按,便是“窒手”的動作;如繼續(xù)下按之力, 便是“禁手”(注:“禁”,讀“禁”,正字為“撳”或“捸”, 有“按”之意)。此外,伏手更可變?yōu)闃酥甘?、擒拿手,或?qū)⒄?心翻上即變成攤手、掌心翻側(cè)便成枕手;其千變?nèi)f化之處,便是 其在三式“拳種”中占一席位之原因。
在“親手”中,伏手與攤手的關系相當微妙而密切,兩者 相生相克,作用卻往往相反。
七、正掌
(一)正掌動作
由柑陽馬時始,以左腕內(nèi)側(cè)(左掌心)為力點向胸前中線 直線打出(印出)。
除了正掌,另有橫掌、昂掌均是正掌變勢應用動作,唯掌法
運用方法和擊打目標不同。
左右手動作相同。
(二) 動作要求
正掌由樁馬直接向中線前發(fā)出,手臂要伸直,發(fā)掌脆冷、直 接、有力。
其它橫掌、昂掌均要求一樣,手臂伸直發(fā)掌。
(三) 易犯錯誤
掌法練習時,多出現(xiàn)掌形不正確,出掌時,手肘用力不自 然,手臂屈曲。
(四)糾正方法
掌法的練習,要嚴格按照要求進行。當掌握了正確的掌法技 術后,要鍛煉出掌突然、隱蔽、快速的技巧。
詠春拳多數(shù)掌法是向中線出擊的動作。
切記,訓練目的不在訓練次數(shù)的多少,而是從每個動作的練 習中學到多少內(nèi)容、取得多大進步。至于如何靈活運用,決非 “照搬”,還要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條件、理解程度來安排“個人的 訓練計劃”,才能使自己的功夫更上層樓。
八、膀手
(一)膀手動作
由柑陽馬時始,左拳變掌,臂內(nèi)旋,以腕內(nèi)側(cè)為力點,將左 手肘臂翻上并同時將前臂推出,屈臂、前臂向外傾斜,屈腕、掌 背向右;左前臂正對胸前中線。此為高膀手動作。
左右手動作相同。
(二)動作要求
做膀手動作時,整個手臂呈旋轉(zhuǎn)動作。
(三) 易犯錯誤
膀手初練時,較難體會其中含義和作用,因此在練習時易出 現(xiàn)手臂隨意膀手的動作,整個手臂形不正確,力點掌握不恰當。
(四) 糾正方法
練習膀手時,應注意整個手臂是整體旋轉(zhuǎn)膀動的,且力點在 前臂為主。
膀手是詠春拳近距離搏擊非常重要的手段,是攻防轉(zhuǎn)換的樞 紐,與攤手是一對相互相乘,既互為幫補又互為制約的孿生 兄弟。
膀手是利用人體自身結構,借助角度、方向以及旋轉(zhuǎn)發(fā)力運 用中線原理來練習,務求發(fā)揮以柔制剛、借力御力、防守反擊等 的搏擊技能。
不少學詠春者不懂得掌握使用膀手的距離,一般來說,功底 不是特別深不宜離橋使用膀:一是膀需屈肘而橋較短,未拉近距 離時對反擊不利,且未黐住對方橋手,以雙手迎擊敵一只手也不 合宜。二是距離較遠而敵攤擋時則有足夠的空間,其力量特別 大,膀起之完好不易。
九、連環(huán)沖拳
(一}連環(huán)沖拳動作
由柑陽馬時始,左拳由胸部向中線前直接打出成日字沖拳, 在左拳打盡后,置于胸側(cè)的右拳,由心胸前相繼向前打出成曰字
沖拳,左拳同時間由右臂底部收回胸前;左拳隨即再次打出成日 字沖拳,這次右拳不收于胸前則是直接抽后處于右腋下。
(二) 動作要求
進行連環(huán)日字沖拳動作時,要左右手協(xié)調(diào)出拳,注意兩手歸 肘,拳打向中線。
(三) 易犯錯誤
初練連環(huán)日字沖拳時,掌握不好節(jié)奏,左右手出拳不協(xié)調(diào), 與身勢不能形成整體合一,拳走路線不歸中。
(四) 糾正方法
開始練習連環(huán)日字沖拳時候不能帶一點力量,很放松的打 出,從慢到快。如果亂用力量,怎么練還是普普通通的一拳,根 本不會有很快的速度和日字沖拳特有的勁力。日字沖拳是從肘部 發(fā)力,拳打出去要打到盡為止,不能中間強行收住,這樣會影響 力量。日字沖拳出拳的感覺是從極松到極緊,也就是說出拳前和 出拳中還未打到目標時,手是在一個很放松的狀態(tài)下,等到拳打 盡時候手是在很緊的狀態(tài)下。等能練到能掌握如何發(fā)力時,再配 合“整勁”也就是腰馬力量。
“拳速是扯出來的”。這也就是說詠春的出拳速度是靠練扯 空拳(連環(huán)日字沖拳)扯出來的。每天練幾次,每次練到正確 出拳為止,時間長了自然而然的速度就會上去了。
第四節(jié)尋橋
詠春拳的教與學中,學習完小念頭之后,接著會進行一些基 本的連環(huán)日字沖拳、側(cè)身馬、轉(zhuǎn)馬、進退馬,以及基本的黐手教 與學內(nèi)容,然后是開始進行尋橋教與學套路。
尋橋,是流傳葉問系詠春拳第二套拳法,與佛山代表性詠春 拳有所不同。尋橋,配合了馬步、身法及腿法(腳法),嚴守上 中下三路,并伴有攻擊動作。詠春拳有三式拳法,即直線沖拳、 抽撞拳(抽拳)、勾撞拳(勾拳),在尋橋中則收錄了抽撞拳。
—、穿橋
(一) 穿橋動作
由柑陽馬時始,兩手同時由拳變掌,兩掌心相對前伸于胸前 約一拳間距,隨即兩手以掌指發(fā)力同時向胸前標出,成穿橋手。
(二) 動作要求
做穿橋手動作時,兩手要同時由握拳變掌向前穿出,兩手巧 髙,間距適宜,腰馬保持不動。
(三) 易犯錯誤
穿橋是尋橋中代表性的手法動作。在練習這個動作時,多是 兩手不能同時穿出,或兩手穿出時不能保持左右同髙或協(xié)調(diào)一 致,手臂不夠伸直動作。
(四) 糾正方法
進行穿橋練習時,可以稍慢些動作,在出擊手法時注意體會
兩手的協(xié)調(diào)一致,腰馬要保持不動,兩手同時注意歸肘(歸于 中線之意兩側(cè))。
動作掌握熟練后,可以加快出手速度和身法的整體合一。
穿橋動作可以在木人樁中獲知用意。此動作主要為破中路, 要知道詠春是以打人中線為中心但是如果對手中線沒有讓開暴露 破綻被打的時候就得尋求破中路,穿橋就是這種破中路的手法。
另外,穿橋手也稱為“打眼手”,即專門擊打敵人雙眼的 手法。
二、膀手 (―)膀手動作
側(cè)身膀手:由柑陽馬時始,由右向左轉(zhuǎn)身轉(zhuǎn)馬,右臂隨 即變勢成側(cè)身膀手,左手立掌成護手護于胸前。
雙低膀手:雙手由握拳變掌,臂內(nèi)旋,以左、右前臂為 力點,向前下方成低膀手打出,兩腕極力內(nèi)屈。
雙高膀手:雙手由握拳變掌,臂內(nèi)旋,以左、右前臂為 力點,向前上成高膀手打出。
(二)動作要求
正身與側(cè)身樁馬做膀手動作要領是相同的,唯不同的是側(cè)身 馬膀手動作。
單手膀手時,一手做膀手,另一手成護手防護。
雙手成低膀手或髙膀手時,兩手同時膀打出,與身勢整體合 一地動作。
(三)易犯錯誤
尋橋中收錄了高、低各勢膀手動作,練習時,容易造成各勢
高低不清,動作線路模糊,膀手法不協(xié)調(diào)的錯誤。
(四)糾正方法
為了更好地掌握膀手動作,要先分清膀手有單手、雙手動作 之分,以及高、中、低三種膀手變化形式。
單手和雙手膀手動作方法是相同的,唯不同的是雙手要同時 做出膀手動作。
尋橋主要練習高效能的防御方法與極為巧妙的反擊方法。 “尋橋”的通俗講法就是“尋找橋手”的意思,所謂的“尋 找”,是去主動尋找敵方已攻來的橋手,而尋橋多是以膀手、攤 手配合成尋橋手,事實上也就是設法在敵方攻到自己之前去攔截 或破壞掉對手的攻擊動作,如果己方不能在對方攻到自己之前尋 找到對方的橋手的話,則絕無法及時做出有效地防御及反擊動 作。如果練習才能輕易攔截及破壞掉對方的攻擊,以及自身防護 技術嫻熟而將自身保護的如“銅墻鐵壁”一般的話,在搏擊中 已無何懼。
練習“尋橋”中膀手各勢動作時,首先需下盤穩(wěn)固,同時 起腳與進步還要輕靈、敏捷,因為“尋橋”中多步法與腿法的 運用。尋橋練習的是以兩手防護中上盤,以下肢之轉(zhuǎn)馬與靈活的 步法來防護下盤。
防守時還要求身體要中正挺拔,頭部不得前俯后仰,因為若 后仰過多則失重,若前俯太多又必為敵擊中。同時無論是膀手還 是擒攔動作,都要兩手兼顧,只有兩手協(xié)調(diào)配合以及上下也同時 進行有效地配合,才可使全身形成一個完整的防御體系。
三、抽撞拳
(一) 抽撞拳動作
由柑陽馬或側(cè)身馬均可做此動作,由握拳的手以拳面為力點 成抽撞拳抽打中線正前方,拳與下頜同高。
左右手動作相同。
(二) 動作要求
做抽撞拳時,要注意不只是以肘臂催拳發(fā)力,腰馬與拳的配 合整體合一勁力同樣重要。抽撞拳時,拳心朝內(nèi),拳抽撞向中 線前。
(三) 易犯錯誤
抽撞拳,也稱為抽拳,是較難掌握運用的手法,在練習時多 發(fā)生出拳不協(xié)調(diào),掌握不好動作定型,拳不走中線,腰馬配合不 協(xié)調(diào)。
(四) 糾正方法
抽撞拳是近距離運用的拳法,因此做此動作時,其整體動作 是細小微妙變化的,即一擊而出的拳法。練習時,手肘與身體構 成較小角度,不要使手肘與身體的角度太木,以免影響發(fā)力。
要在掌握基本的抽撞拳動作基礎上,慢慢體會整體合一的出 拳技巧,此需無數(shù)的重復訓練方可體悟到。
四、前摟腺
(一)前撐腿動作
由柑陽馬或側(cè)身馬均可做此動作,以膝部提起左腿,隨即左 腿成直線以左腳底掌為力點向前直線平撐踹出,整條左腿隨左腳 撐踢出伸直。
左右腳動作相同。
(二)動作要求
前撐腿時,無論采取何種樁馬均要保持正確的出擊動作方 式;在穩(wěn)定自身中線的前提下,前撐踢是由身體放松與猛然動作 勁力合而為一完成。
(三)易犯錯誤
進行詠春拳踢法練習,初練時多控制不好身體重心以及中線 要領,踢擊的腿腳高度、角度不正確,兩手、身法與踢擊動作不 協(xié)調(diào)。
(四)糾正方法
不只是進行踢法,進行詠春拳任何動作技術訓練時,均要精 神集中練習。
開始做踢法時,可以放松、緩慢地掌握正確的動作技術,然 后再逐步提高速度和其它要求。
詠春拳并非不擅腿擊,通常是由于程序的觀念做成。一個人 在搏擊中,雙腳是不斷維持重心更配合進退。尤其是在近距離搏 擊中,雙手可以不斷防守及攻擊,雙腳卻只能作適應的襲擊,一 般都認為用手的機會較多。所以先盡量練手的反應,雙腳多用來
配合雙手的攻退。
詠春腿(腳)法是并不提腳,而是從地面直接踢上,它是 走三角形的斜邊,無論如何總比其余兩邊的和為短。而它的反作 用力是地面承擔,所以出擊的力度應比較強。從這樣計算無論如 何總是化算很多,因為它行的路線由下而上,第一站先經(jīng)敵方的 腎囊,在克敵制勝的要求下,確從最高要求著眼于前撐腿,在詠 春拳中亦稱為中線正身腳,它也是詠春練木人樁的腳法之一。它 走的路線一般性都在近距離于敵人正面接觸的時候施展的。于敵 人拳來腳往的時候,乘機施以下陰或腹部的襲擊。
五、側(cè)撐腿
(一)側(cè)撐腿動作
由柑陽馬或側(cè)身馬均可做此動作,上身重量移于右腿支撐 時,全身朝前;左腿以左腳全腳掌為力點迅速向左側(cè)前方成橫平 狀撐踹踢出。
左右腳動作相同。
(二) 動作要求
做側(cè)撐腿時,實際上在身體重心移至另一腳支撐時,另一動 腿即可屈膝沿直線側(cè)撐踢出,支撐腿可伸直或稍屈膝穩(wěn)定自身重 心,同時腰髖配合側(cè)撐踢以促整體合一地踢擊動作。
(三) 易犯錯誤
側(cè)撐腿,較前撐腿動作稍有難度些,側(cè)撐腿法對于腰髖有了 更高的要求,即髖關節(jié)在側(cè)撐踢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因此,多數(shù)初 練這類踢法時,身法不協(xié)調(diào)的情況下進行練習,易導致踢法動作 不正確、踢擊無力、動作不流暢,沒有踢擊動作的整體合一
效果。
(四)糾正方法
做側(cè)撐腿踢法時,除了掌握好基本的踢法動作要領要求,以 及控制自身穩(wěn)定外,還可控制好踢擊腳的時機、距離、角度、
空當。
側(cè)撐腿技術熟練施展,應是一個平穩(wěn)、優(yōu)雅而連貫流暢的踢 擊動作。再次提示的是,身體適度的放松,有助于包括踢擊以及 其它任何攻擊動作勁力的增加。
第五節(jié)標指
標指,在流傳葉問系詠春拳中為第三套拳路,也是最高級徒 手套路。標指,在過去屬于本門功夫中的不傳之秘,因為它過于 狠毒及殺傷力太大。標指的用力特點就是爆炸力”的高效運 用,也就是在動作放松的基礎上閃電般地攻出,然后在拳頭或手 指接觸目標的瞬間突然發(fā)力去攻擊對手最脆弱的要害部位,命中 目標時具有強勁的穿透效果。由于動作是放松的打出,且在極短 的距離內(nèi)發(fā)生,因此更增加了對手的防御難度。標指與小念頭及 尋橋的區(qū)別,很明顯的一點是在巧妙運用中、長距離攻擊技術的 同時,更擅長于中、近距離的貼身搏擊,如肘擊的運用便成為詠 春拳的一大殺手絕招,還有就是幾勢摔法的靈活運用,如抓拉摔 與梗攔手等等。另外一點,就是它特別強調(diào)步法的有效運用,前 兩套拳術沒有有關步法的專門訓練方法(尤其是本門所特有的 “圈步”訓練)。
在這里僅以幾種代表性的標指動作技術指導。
—、標指
(一)標指動作
單手標指:由柑陽馬或側(cè)身馬均可做此動作,左拳變掌, 緊靠左胸側(cè)出至心窩前,以掌指為力點,臂內(nèi)旋,歸肘,緊接左 掌直向前標出,左臂伸直,手心朝下。
雙標指手:雙標手,即雙手同時向前標出的標指手動作 技術。
反標指:即手心向上標出的手,為反標指手。
另在標指套路中,還有連環(huán)標指手,即左右手成標指連環(huán)出 擊的技術。
(二) 動作要求
標指動作時,注意單手或雙手動作均要手臂歸中,手標指時 手臂伸直,發(fā)勁脆冷、直接,發(fā)標指時,腰馬穩(wěn)固靈活隨勢。
(三) 易犯錯誤
標指練習時,易出現(xiàn)手臂不伸直,初練就欲發(fā)出直接快速的 動作,手法不歸中,腰馬散亂,忽視其動作簡單的錯誤。
(四) 糾正方法
初練標指時,必須以正確的樁馬配合,且慢慢地掌握正確的 動作,然后再追求速度以及意念結合的力,使標指練習達到威力 的程度。
標指,是詠春拳最高級攻擊拳套,殺傷力特強,這種手法技 術利用自然力量技巧最高,發(fā)揮人類潛能的最高峰,是意念與力 學的結晶組合。
當然,若沒有小念頭和尋橋意念結合為基礎,標指的凝聚出 擊力量是無法發(fā)揮的,甚至反而令自己受到傷害。
因此,熟習標指所有招式后,就以最快速度來練習??焖俚?破壞力強大,是人所共知的定律。練習標指時,應該將精神意識 融入招式中,才能感受標指的編拳原意、及快速造成的效果,從 中得到極大的樂趣。
標指,是取自禪理“標月指”寓意:穿過手指看月亮,就 是把目光放遠。這是一套以攻擊為主的拳套?;蛴腥藭詾樵伌?就是短橋,其實標指這套拳就含有很多的長橋攻擊手法。
二、三式肘法
(一)三式肘法動作
1.及肘:由柑陽馬或側(cè)身馬均可做此動作,上體向右轉(zhuǎn)90 度成轉(zhuǎn)身轉(zhuǎn)馬,同時左臂彎屈成三角形,隨即以肩為軸,以肘尖 為力點由后經(jīng)上貼著頭耳部向鼻尖前(中線前)打出,左前肘 正對下腭,左腕極力彎屈,左掌指自然伸直。左右手及肘動作 相同。
i跪肘:上體向右轉(zhuǎn)90度,同時向右轉(zhuǎn)馬,左臂同時彎 屈,以肘尖為力點由后向上提至左肩上,隨即向前跪打出,左肘 與肩平,并與下腭同高,左腕內(nèi)屈,掌背向下,指尖向右。
批肘:上體右轉(zhuǎn)90度,同時轉(zhuǎn)身轉(zhuǎn)馬;以左肘尖為力 點,屈臂成三角形,隨著上身由左向右轉(zhuǎn)瞬間向前(中線前) 水平線猝然撞向前方,左肘高與胸平,屈腕,掌指朝下。
(二)動作要求
做及肘、跪肘、批肘三式肘法時,要嚴格按照三式肘法動作 方法進行動作,及肘是由上向前下撞落;跪肘,則是以肘由上向
前下跪砸落;批肘,是以橫向的頂撞動作。
各勢肘法動作時,腰馬隨勢自然、協(xié)調(diào)動作,保持上下的整
體合一。
(三) 易犯錯誤
三式肘法練習時,易使練習者誤認為三式肘法大致相同,這 種看法是錯誤的,且練習時易使練習者發(fā)肘分辨不清具體的動作 路線,掌握不好出肘動作力點,肘法與身法配合不協(xié)調(diào)。
(四) 糾正方法
進行及肘、跪肘、批肘練習時,注意三式肘法均是攻向中線 前的動作。
及肘,是以肘與臂形成的三角形蓋打動作。
跪肘,實際上是以前臂尺骨與肘尖猝然沿對角線由上斜榼而 落形成的動作。
批肘,與前面出現(xiàn)的及肘、跪肘動作外形似乎區(qū)別不大,但 細心體會,這三個肘法動作是不相同的。批肘,借著上身轉(zhuǎn)動之 勢,同時將前臂沿一弧形線平削出擊形成的動作。
練習時,要注意細心區(qū)別體會三式肘法的不同,在這里將三 式肘法一同敘述也是讓練習者具體地去分析。
三、梗手
(一)梗手動作
由柑陽馬或側(cè)身馬均可做此動作,上體右轉(zhuǎn),同時轉(zhuǎn)身轉(zhuǎn) 馬,隨著轉(zhuǎn)身轉(zhuǎn)馬之勢,兩手左上右下同時向右方截出,當上身 完全朝右時,兩手臂如同一把張開的剪刀般,兩手掌腕外側(cè) (鋒口)斜向右方;左右肘各離心窩約18厘米;兩臂歸肘。
左右手上下動作相對。
(二)動作要求
梗手時,兩手注意左上右下或右上左下相對,掌握好兩手在 中線切面轉(zhuǎn)換手橋,即左右兩手上下的梗攔變化,腰馬亦可隨時 自然整體變勢。
(三)易犯錯誤
梗手,給人容易造成沒有多大用處的誤解,這其實是練習不 到家原因。這個動作練習時,容易出現(xiàn)左右兩手上下不協(xié)調(diào),動 作不準確,腰馬沒有隨勢自然整體配合的效果。
(四)糾正方法
練習梗手時,除了保持正確的樁馬動作,還要注意中線切面 兩手轉(zhuǎn)換手橋的細節(jié),需經(jīng)由無數(shù)的重復練習方可體悟這種變換 技巧。
詠春以拳、橋、膀、腕、指、掌六大類型手形及獨特的身 法,以“大閃側(cè),小俯仰,耕欄攤膀,黐摸蕩捋,審勢記牢, 曲手留中”的手法和身形以及“二字柑陽馬”步法,并且憑肌 膚靈敏的感覺,發(fā)揮寸勁力量的內(nèi)家拳術。
因此,可見梗攔攤膀在詠春拳中的重要性和用途。梗攔攤 膀:手部的運動要求上不過眼,下不過襠,左右不過肩,使得出 手快,收手更快,起到變化莫測的搏擊攻防作用。同時可使到出 手時形成以手的肘部為中軸,手臂可以作任何角度的轉(zhuǎn)動,而產(chǎn) 生無窮的威力。肘部位置要與身體保持一個拳頭的距離(即肘 向內(nèi)留中),這樣做的目的是增大肘的底勁,增強貼身的攻 擊力。
詠春拳特有的手法之一,就是通過將對手黐住然后再去進
攻。黐手的技術建立在“梗攔攤膀”上,由于通過“梗攔攤膀” 的橋手,可以培養(yǎng)手臂肌膚的靈敏感覺,可發(fā)揮黐住對手手腳的 作用。
四、勾撞拳
(一) 勾撞拳動作
由柑陽馬或側(cè)身馬均可做此動作,左拳隨轉(zhuǎn)身轉(zhuǎn)馬之勢沿弧 形線揮向右側(cè),成左勾撞拳。
左右手動作相同。
(二) 動作要求
做勾撞拳時,實際上不只是簡單的勾撞拳拳法動作,出拳時 已巧妙地運用了腰馬的整體勁力催拳出擊,拳由弧線由左向右或 由右向左勾撞出。
(三) 易犯錯誤
習勾撞拳時,較易出現(xiàn)拳法行走路線不標準,拳擊無力,腰 馬與拳法沒有整體配合的勁力,這都是初學易出現(xiàn)的錯誤。
(四) 糾正方法
練習時,應在正確的樁馬基礎上,先慢些節(jié)奏掌握好標準的 勾撞拳動作,把握好拳走路線,以身與腰馬的微妙配合。
與沖拳相同的是,勾撞拳亦需要放松的出擊才能更具擊打的 威力。
勾撞拳,是一種弧線擊打的拳法,而且是作為近距離攻擊的
拳法
不論是左手還是右手勾撞拳,其肘部始終要保持一定的曲角
度,不可伸臂再屈勾,因為勾拳的力量來源于腰馬的腳掌蹬地、 轉(zhuǎn)髖、轉(zhuǎn)體,以體轉(zhuǎn)推動肘部之力而打出勾拳。
反復體會勾撞拳的基本動作運動路線,以及出拳時如何轉(zhuǎn)動 身體之力量的大小,則更可掌握好動作的要領了。
五、問手
(一)問手動作
由正身或側(cè)身馬始,左手成掌隨左臂向前伸直,歸肘,以肘 部發(fā)力,以左腕外側(cè)為力點向前猝然蕩出成問手,右手同時由拳 變掌出至胸前歸肘成護手。此為左問手。
右問手與左問手手法剛好相對。
(二) 動作要求
丨'5}手勢,與詠春拳其它攻守技術一樣,需要進行左右勢練 習。動作中,精神集中,保持警覺,頭頸自然豎直,面部自然, 口要合閉,全身放松以備讓肌肉隨時做出迅速反應。
由樁馬擺出問手勢,動作要輕松、自然、快速,兩手與腰馬 合一,兩手要擺放在胸前中線位置。
要求自然呼吸配合,不要強求故意改為呼吸方式,以免出現(xiàn) 錯誤練習。
(三) 易犯錯誤
開始做問手練習時,精神不集中,沒有保持對敵的警覺之 心,動作隨意,造成動作不夠形神具備的表現(xiàn)。
(四) 糾正方法
問手勢,是除了柑陽馬、轉(zhuǎn)馬、側(cè)身馬、步箭馬之外,為詠
春拳最具代表性的應敵姿勢,其這種樁式的特點也可以稱為詠春 拳擺樁,或左右式擺樁。
練習者在練習問手式時須注意,身體姿勢的正確與否,正確 自然的問手可簡捷攻守動作,減少身體能量的消耗,極便于練習 者隨心所欲地施展渾身解數(shù)去搏擊對手。因此,練習中練習者要 用心體會問手式這一基本姿勢正確與否對攻防技術直接或間接的 影響,應及時在練習中發(fā)現(xiàn)缺陷并予以彌補。
問手作為詠春拳搏擊應敵的代表性姿勢,包含著更多意義。
瀏覽28,85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