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哪一種拳最厲害?
不少武術愛好者常常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哪一種拳術最厲害?
目前在全國各地傳練的拳術不下一二百種,主要有長拳(少林 拳、查拳、華拳、炮拳、洪拳等)、南拳、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背 拳、翻子等、劈掛拳、螳螂拳等。從技法上來說各有特色,如長拳、 快速敏捷,南拳勁剛勢烈,太極拳輕柔圓活,形意拳整齊簡練,八卦 掌身靈步活,通背拳放長擊遠。各種拳術可以適應不同年齡、不同 性格的人選擇練習,異曲同工,都可以達到健身的效果。
就技擊來說。也是各有所長。且讓我們在茫茫拳林之中漫步瀏 覽一番,敘述其拳法特點,以供青少年們識別和選擇。
從動靜而談,有主動的少林拳和主靜的太極拳。
少林拳法“以勇名天下,主搏于人”,主張外猛內(nèi)靜,乘勢飛 擊。拳諺中說:“秀如貓,抖如虎",“守之如處女,犯之如猛虎”,拳 法樸實無華,踢打摔拿兼施。而太極拳法則講究以靜制動,動中求 靜,它的技擊法主張避實就虛,以柔克剛,以逸待勞,后發(fā)制人。 常常是借對方的力而發(fā)力,后發(fā)而先到,“推手”中有“四兩撥千斤” 的技巧奧妙。
從長與短而談,是以進擊的長短來分的,有“長拳、短打”之 說。
長拳類的拳術大部分動作松長舒展,力點明確,發(fā)揮“長一寸 強一寸”的優(yōu)勢,以通背拳術為例,要求肩臂松順,放長擊遠,粘衣 發(fā)力,勁若抽鞭,短拳類拳術則是拳法密集,短促多變,主張緊攻硬 逼,似珠炮連發(fā),以北方流行的翻子拳為例,發(fā)招時常是連三拼四、 上下翻飛,脆快好似一掛鞭炮,嚅里啪啦,令人猝不及防。
從上與下來談,指在進攻中擅長用上肢或下肢動作說的,素有 “南拳北腿”之稱。
遍及江南諸省的南拳以拳、掌和前臂為主,即除了拳法、掌法 以外,還有加上手臂動作的“橋法”。以廣東南拳為例,套路中擅標 手、多橋法,常常一步三變手,步穩(wěn)而勢烈,拳諺中說:“手從胸口 發(fā)”、“橋來橋上壓”,出手居中,十分注意門戶;間或用腿,但一般不 高踢。北拳中則以腿法見長,主要有蹬、踹、點、鏟、彈、纏、掃、掛 等腿法,在拳法中常伺機而起腿,多高踢長擊,動作幅度大,也兼有
低踢,以戳腳為例,最擅 長用腿,常是一步一腿, 非踹即踢,聲東擊西,“左 右開弓”,講求腿要“急 起快落硬啃地”,素以半 步贏人。電影《武林志》 中便有戳腳的腿法。
從近與遠來談,有 的主張近攻,有的善于遠 打,卻也各有千秋。
以流行頗廣的形意 拳來看,比較主張近攻 快打,拳諺中說:“進即 閃、閃即進,不必求遠”, 講究頭、肩、肘、手、膝、 胯、腳都能進擊,稱作 “七拳”并用,打拳時無 論劈、崩、鉆、炮、橫,臂 部大都不求伸直,要求整 齊而疾狠的爆發(fā)力。流
行于華北、西北一帶的劈掛拳則動作似大刀闊斧,走勢十分開展,劈 掌時擰腰帶臂,如長槍大戟一般,擊長抽遠。斜攔橫打、加劈連掛, 氣勢貫通,勁力上要同翻扯轆轆一樣翻滾吸化,這樣在遠擊后迅速 走圓收回,以利再攻。
從剛與綿而談,大多數(shù)的拳術均強調(diào)剛柔相濟,因此剛綿論也 是相對而言。
以八極拳為例,以剛為主,兼而柔之,其動作剛猛暴烈、崩撼突 擊,技擊中上封下打、沖撞擠靠,常常是強攻硬打,伴同震腳跺步發(fā) 勁,加上信號發(fā)聲,手隨聲落,氣勢咄咄逼人。而有一種至今流傳不 太廣的綿拳則是以柔為主,主張柔而化之,善用掌法,經(jīng)常是防后發(fā) 招,先吞而后發(fā),它綿中寓剛,伺機而突攻,卻又是一番春秋。
從奇與正而談,架勢工端,骨梗強壯,方法清晰多變,勁力明快 豁達,閃展騰挪、起伏轉折,全須實地功夫。如流行的查拳、華拳、 迷蹤拳便屬此類。但是,求正絕非只練架勢、不練招法,以迷蹤拳為 例,上肢以甩、拍、滾、擄為法,下肢以挑、截、掛、纏擊人,不可等 閑視之。而身形自如無定,歪斜跌撞的奇姿,卻自有它的拳理,以醉 拳為例,別看他身形飄忽離縱,步法踉蹌,技擊上卻是虛守實發(fā),逢 擊而避,形醉而心不醉;它指東打西,常使對方捉摸不定,乘隙而出 擊,又使人防不勝防。
就摔拿跌而談,是相對于前面所述的以踢打為主的拳術來說, 武術中有的拳術偏重于摔、跌、拿,卻也獨具一格。如螳螂拳中有 勾、摟、采、掛等手法,鷹爪拳有刁、拿、鎖、扣,封、閉、錯、截等 手法,連拿帶打,亦拿亦打,常常克敵制勝,電影《少林寺》中曇宗 大師練的便是螳螂拳法,《武林志》中牛五則是鷹爪拳的一種,寓拿 打于象形之中。而流行于福建一帶的一種叫地術犬法的拳術,則以 “落地剪腿,以勢就勢”獨步于武林,常常是主動倒地發(fā)招,如“落地 軋云腳”、“倒背鐮”等等,或使對方摔倒、或鎖其關節(jié),使對方不得 動彈,可以說是有摔有拿。于今流傳甚少的花拳則十分講究跌法, 主張側身而進,沾衣即跌,以腰為本,盤旋轉側,令人難以戒備,別 具一種風貌。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從上述拳法的概貌來看,不難使人感 到各家拳法有其所長,也有其所短,不可能做到無懈可擊。當然,這 些拳法也絕非只重一面,也常常以一面為主,兼顧另一面。有的同 學說,那我把這些名家的拳法精華都學下來,豈不無敵了嗎?其實, 那是很難如愿的。明朝戰(zhàn)將戚繼光距今500余年以前就提出了 “若 以各家拳法兼而習之,此謂上下周全,無有不勝”。然而,歷代宗師 名家曾苦心鉆研,取幾家之長,而新創(chuàng)一種拳法,卻也都未能盡善盡 美無敵于天下。這個道理其實說來也很簡單,因為對方是一個靈活 而有武藝的人,可以隨時應變的話,那么,任何一種一成不變的技術 總要被攻破的。從某種意義來說,一招可以制一招相互制約,很難 判明哪種拳法最高明。
其次,拳法高明與否更在于掌握拳法的人,諸如有藝是否有勇, 有力是否有膽,又比如是否善于掌握虛實變化,是否眼明手快,是否 會勞逸結合、正確地支配體力,是否善于抓住戰(zhàn)機,是否有持久的耐 力等等因素,就不光是仰仗拳法高明與否了,更重要在于掌握拳法 的人。
此外,臨戰(zhàn)中又有種種因素,誠如已故近代武術家唐豪先生所 云:“決勝有種種條件,有力無膽者不尚;有力有膽,而眼不明、手 不快者不尚;膽與力、明與快兼而有之,不知虛實變幻,技巧不足 以會之不尚;技巧足以付之不尚;技巧足以付相,不知勞逸之數(shù)、
動靜之機者不尚。其他若恃其能而輕敵,有力而不能持久等等,皆 為疵累。”
因此,與其說哪一種拳術厲害,還不如說誰練的功夫扎實純透, 誰掌握了技擊的真諦。
當然,練習各種拳法旨在強壯身體、靈活手腳,具有一定的防 御能力,以強壯體魄,振興中華。因此,選用任何一個拳種(封建糟 粕除外),只要肯下功夫,都是有意義的。在堅持不懈地鉆研中,你 會感到其樂無窮,“學到知羞處,方知藝不精”,學無止境!
■象形拳的特點
象形拳械,品種多而分布廣,當屬武術拳種中的一大類別。象 形拳又是起源較早的一個新類。如《尚書》中記載了三代時期的 “百獸率舞”,似“鳥獸蹌蹌”,《禮記》中的“猶雜子女”,指的是“舞 者如猴戲”,《詩經(jīng)》中記述有“醉言舞”,直至漢朝,出現(xiàn)了 “才彌猴 舞”、“灑猴狗斗舞”、“醉舞”等,雖不能斷為象形拳,至少是日趨接 近。在武術昌盛的明代,猴拳即公諸于世了。至于《莊子?刻意篇》 中的“熊經(jīng)鳥申”導引術及漢代華佗的“五禽戲”,雖未必在武術之 列,但對象形拳的形成發(fā)展也起了反饋作用。
發(fā)展至今的象形拳,名目繁多,意成紛呈,據(jù)一位開放林耆宿 回憶,內(nèi)家象形拳便有七十二套之多。浩瀚武海之中,有的似象形 為主,有的則以取意為宗,僅就拳名而論,是難以辨別是否為象形拳 的。從武術的特性和美的感知來看,似乎都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日:象形。
象形拳首先是要像某一形象。如猴拳通過出洞、窺望、藏桃、 驚竄、入洞等一系列動作,表現(xiàn)了猴子般的機敏和靈巧;鷹爪拳中的 展翅、伺機、捕食、臥沙等,表現(xiàn)了鷹一般的機警和勇猛;蛇拳中的 陸起、吐信、繞樹、盤石等,表現(xiàn)了蛇的剛柔相濟;以“醉八仙”、“太 白醉酒”、“魯智深醉打山門”、“武松醉酒”、“燕青醉跌”等,則將神 話、歷史故事中的眾多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
美學家們認為,所謂美是人們的藝術創(chuàng)造再現(xiàn)了生活,喚起了 人們的回憶、理解和向往。正由于此,象形拳用它更具體、更生動的 形象撥動人們美感的心靈,也才會較其他拳種更為雅俗共賞,喜聞 樂見。
所謂象形,多指象形動物或人的形姿、動態(tài)、氣質(zhì)、特性諸方 面。武術家們在選擇某一形象為基礎的創(chuàng)作中,常由于理解和想象 的角度不同而千差萬別,如鷹爪拳以表現(xiàn)動態(tài)和特性為主,巖鷹拳 則多造型和神態(tài),而有一種鷹拳則以鷹的展翅翔姿為貫串。又如蛇 拳以軀干運動來象形蛇的柔動靈轉,而廣東的蛇形拳,卻重在手法、 指法的吞吐變幻象形于蛇的“吐信”?!八亚笥谙?,心人于境,神會于 物,同心而得”,象形拳的形成正是經(jīng)由了這樣的形象思維,才有了 如今的千姿百態(tài)。有些拳術,雖有象形物之名,卻無象形之實,不過
是借意托名而已,不能算象形拳類。
此外,象形之物多少要符合人們的美學心理,諸如“鼠拳”、“狐 狼拳”、“瘋拳”之類就不很容易為人們所接受。
二曰:離形。
藝術中主張“離形得以”。若一幅繪畫與實物活脫似象,常常 不是上乘作品。聯(lián)想象形拳,也并不例外。若一味求形似如真,大 小俱呈,須眉畢肖,很可能適得其反。尤其是不加選擇地兼收并 蓄,如猴的搔癢、抓虱,醉漢的昏睡,以至追求鷹的鳴叫,螳螂的搖 曳,忽視了對象形動作的提煉,難免有舍本逐末之嫌,可謂“太似 則媚俗”。
藝術巨匠的大寫意手筆使作品所韻生動,千古不朽。象形拳也 是在象形的基礎上高于模仿物。例如猴拳中的連續(xù)旋子、接連頭翻 以及各種技巧和造型,恐怕為世上殊猴望塵莫及。幾個真正醉漢能 有醉拳中的摔跌翻騰功夫?歌德說得好:“和自然毫無二致是不能體 現(xiàn)藝術的?!?一個酒氣熏天的醉漢形態(tài)只會使人生厭,而醉拳則借醉 酒的想象,離縱飄忽,閃展游擊,似醉非醉地表現(xiàn)出令人神往的功夫 和拳法。
當然,又不可太離形,“不似則欺世”,非驢非馬的象形拳,難以 為群眾所認可。有些象形拳的演化,發(fā)展到過于追求高難技巧,固 然尚能贏得滿場喝彩,形同技巧運動,未免有失于象形拳。因此離 形的夸張和變化也要注意“夸而有節(jié),飾而不誣”。
要做至IJ “不離即離”的形似,就須加強對神似的認識。“神乃形 之君”。著名猴拳專家肖應鵬老師回憶自己,經(jīng)歷了一個由追求形似 到著重神似的過程,逐漸達到了神形兼?zhèn)涞娜牖场s朊矣?海曾捉來大大小小的各種螳螂于家中,靜默觀察,捕捉瞬間,不僅體 會“兩臂曲伸展斧刀,閃展騰挪身躍高”的技法,還要領略“面臨鐵 輪無懼色,莊公回邊嘉其豪”的無畏精神。
三曰:立意。
做到了形似、神似,還不足以為象形拳,更重要的是為一種拳 法立意。武術家們在創(chuàng)造象形拳的過程中,通常是根據(jù)自己喜愛、 擅長的拳法,在自然界、歷史中選擇象形物,通過觀察、感受、聯(lián) 想、想象、神馳,進行形象思維的再創(chuàng)造,或者是由此再反饋出更生 動的拳法來,使拳法和象形有機結合,遂立為一種象形拳法,可謂 “隨類賦彩”。古代導引術、五禽戲之所以不能稱武術,關鍵在于有 形象而無拳法;“武松脫拷拳”若不是旨在拳法,象形的結果只能類 同一出武功戲。“醉拳”如不是“寓拳法于醉形,藏機關于跌撲”,只 能是醉舞或醉戲了。
另一方面,如形意拳、通背拳、白鶴拳、黑虎拳,雖也有些象形 性,卻并不寓拳法于象形之中,重在拳法上的立意,故并非象形拳 類。又如福建有一種地術犬法(亦稱狗拳),主要以摔跌臥樁的地術 為主,佯敗倒地而后發(fā)制人,并不是著眼于創(chuàng)造犬的形象。
螳螂拳在諸多象形拳中,當屬象形和立意結合得較好的一種, “捕蟬悟出虛實法,斗蛇猶賴長短招”,在兩臂巨斧的象形中更有勾、 摟、采、掛等豐富的技擊法。
至于孔雀拳、蝴蝶拳等,所取物象過于溫和,難得有英武的象 形和逞豪的氣質(zhì),若牽強為拳法立意,似有些不合拍。當然,從體 育的角度,少一點技擊并非不可以,只要總體上符合武術規(guī)律,也 可稱拳。
拉拉雜雜,力圖探索一點象形拳中的辯證法,雖無揚此抑彼之 意,卻難免偏頗淺識,僅是雜談而已。
瀏覽1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