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充分放松肢體
假如我們繃緊肌肉去進行黏手練習的話,那么每當我們出手進行攻擊 時,必會被對手快速地感知與感受到,因為我已經(jīng)繃緊的肌肉與僵化的勁 力,必會明顯地傳遞給對手一個你準備發(fā)起攻擊的信號,而使對方快速做 出了應變行動,以至于我的攻擊技術不得不落空。如果我們的動作是放 松、輕柔、自然、無預動的話,那么一旦快速、突然發(fā)起攻擊行動時,對 方是極難防范的,也就是等他感受到了我的攻擊動作時,我的攻擊招式早 已經(jīng)準確打中他了,或者是早已在打中他之后又快速回收了。同樣的道 理,只有我們的動作充分放松了,我的攻擊招式才能夠做到“快速、突然”,使對方防不勝防,無論是黏手練習、套路練習還是搏擊練習,如果 不能使肢體充分放松的話,那么終究只能是處于武術中的低層次。
初學詠春拳黏手的人在做動作時通常會比較僵硬,這是因為大家剛剛 接受了一種嶄新、獨特的武學體系,這就需要我們迅速轉(zhuǎn)變自身的武學理 念,并在練習過程中逐步去除身體上的僵化力道,向“松、柔、有彈性” 去轉(zhuǎn)變,這才是拳學正軌,也是所有內(nèi)家拳術的共同要求。無論是在格斗 中還是在黏手練習中,當對方與你搭手時,如果他感覺到你的動作柔若無 骨,但是你的動作卻能于瞬間爆發(fā)出驚人的殺傷威力時,或你的攻擊動作 突然而難以預料時,對對方的威脅才是致命的。事實上,每一個格斗高手 能夠爆發(fā)出驚人殺傷威力的前提是,自己的肢體必須充分放松,那些習慣 使用蠻力或動作僵硬的人,終究難以進人武學的殿堂。
二、要黏住對手,不讓其脫
練習黏手,一定要學會去牢牢控制住對手,而不是被對手所控制。要 習慣一旦跟對手搭手,就讓其無法脫身。要達到上述目的,一是要讓對手 去適應你,也就是讓對手處于你的牢牢控制之下,這就要求自身的動作要 輕柔、靈敏,這樣才能靈活應變,假如自身的動作僵硬的話,則根本無法 及時根據(jù)對方的動作變化進行有效地應變,我們都知道蛇之所以有威脅 力,就是因為它的靈活、多變與機動;第二是要求我們要去適應對手,我 們不但需要適應動作輕柔的對手,還要去適應動作僵硬的對手,既要適應 原地進行對抗的對手(即“定步黏手”),還要去適應靈活移動過程中的對 手(即“活步黏手”)。
我們苦練黏手的目的,就是迅速提升自身的反應速度與快速應變能 力,以及有效提升自身的 搏擊水平。因為黏手雖然 不是完完全全的搏擊技 術,但它卻是有效提升我 們搏擊水平的必要手段與 重要途徑。黏手練習除了 上述優(yōu)點之外,還可有效 提升我們的防護水平,使 得對方的諸多近身、連續(xù) 攻擊技術全部落空,并能 由此去牢牢地控制住對 手,使其無法脫身(圖 2—1)。
三、儲驗動作的筒捷性與效
黏手的目的是為了提升我們的整體搏擊水平,因此,平時進行黏手練 習時,動作一定要簡捷,要從最簡單的動作開始練起,等基本動作定型與 扎實之后,再去練習那些高難度動作。事實上,真正好用、實用的動作往 往是那些精簡的動作,因為這些動作運用起來簡單、省時、高效、快捷, 對方難以防范,或沒有足夠的時間做出有效的反應(圖2-2)。
有些詠春拳練習者尤其是初學者往往看重動作的復雜性與難度系數(shù), 也許他們會覺得那些動作才是“高深”的,但是任何技術的練習都會有一 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不可能舍簡求繁。詠春拳的立拳之本,就是簡單、 實用,因為越是簡單的技術往往又是最實用的,正所謂大道至簡。
在整個黏手訓練體系中,有三個方面的動作需要我們精簡:
第一、當我們通過黏手去發(fā)起攻擊時,應多去體驗那些直接的、快捷的、準確性高的打擊技術,例如直拳、正掌、標指等等,去最大 限度地縮短攻擊時間。
第二、當對方搶先發(fā)起攻 擊,而我進行防御時,我的防御 動作仍須簡捷、高效與快速,而不可大開大合,避免在對方的假動作引誘之下暴露出更多的 空門來。
第三、我在防御之后的反 擊動作仍然要簡捷、直接、及 時,走最簡捷的路線去快速、有效地反擊對手,使對方無法及時回護。
瀏覽3,14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