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徒孫吳華森,自從20世紀60年代跟葉問宗師認識,便一直相交。吳氏及其弟子,是詠春第一二代打東南亞搏擊賽的選手,他們將葉 問詠春的傳奇故事推至新高潮。吳氏欣賞晚年的葉問宗師深藏不露,也 覺得跟這位青春永揉、返老還童的武學大師相處,甚有情趣。
吳華森師傅熱愛武術(shù),自20世紀60年代起跟隨葉問宗師的香港首徒梁相師傅 學習詠春拳術(shù)。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吳師 傅更認識了問公,展開了他們之間十多年 的忘年交情,亦讓吳師傅見證了問公晚年 的開朗生活。
“當年我大約二十七八歲?!眳菐煾?記起,“問公在彌敦道新亞酒樓擺大壽, 他突然想抽煙,于是便叫師傅梁相買 煙;師傅叫我替他買,我便跑到上海街 一報紙檔買了‘四兩裝’的熟煙回來; 問公見到,十分開心,接過煙后,他隨 即用雄亮的聲音問:‘你叫什么名字?’ 當時我給他的一問嚇倒,只是緊張地回 答了一句:‘我叫吳華森?!瘍?nèi)心有一種 莫名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深深地給他的大師威 嚴所震懾?!?br />
處事大方疏財仗義
當年曾感受到問公的威嚴的吳師 傅,如今卻盛贊問公為人毫無架子,常 常與徒弟們談天說地,師徒間毫無隔 膜。然而在公開場合,徒弟對他必定恭 敬有加,無形中突顯出他國術(shù)大師的風 范。吳師傅還說:“問公處事大方得體, 每遇詠春門內(nèi)的喜宴,定必抽空出席;有些武林上的應(yīng)酬,即使不能赴會,他也必奉上賀禮。有數(shù)次他吩咐我代為到 賀,奉上禮金……當時禮金的‘公價’是:不飲宴二百元,留下進餐則三百。” 問公閑時亦愛與徒弟們到旺角喝茶,每次結(jié)賬時,徒弟們都爭著付錢,可見 問公深受弟子愛戴;然而,每當?shù)茏踊蛳嘟唤?jīng)濟梧據(jù)的時候,“問公定必解囊 相助,即使與對方僅是一面之緣,只要問公相信他真是要錢應(yīng)急,必定不會吝 嗇;如此仗義疏財,在當時香港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下是十分罕見的?!?br />
老幼耍樂閉門一家
吳師傅位于西洋菜街的拳館與問公通菜街的住所相距甚近,當時詠春行 內(nèi)一律在晚上十一時收工,問公便在這時到門人的館中打牌作樂;有時問公 會到吳師傅處跟徒子徒孫竹戰(zhàn),通宵達旦,然后再到旺角道吉祥茶樓喝早茶。 “問公愛打麻將和玩天九,我們打麻將每鋪上落多達十幾番,一次牌局最高可 達四五百元;至于天九,問公會與駱耀、我?guī)煾盗合唷s、劉顯,以及我 本人一起玩,大約兩毛一棟,一次上落亦要二三百元,當時住宅的租金約為 三百元。”被問到問公的牌品時,吳師傅答道:“他很有牌品,贏牌不會自夸, 輸了亦不會怨天尤人,更不會大發(fā)脾氣,最多要求上訴……記得有次我們打 麻將執(zhí)位后想一起誅問公,與他玩‘牙臼戰(zhàn)’,逼他發(fā)火,但他神態(tài)自若,只 是冷靜地對我說:‘阿森,你再是這樣,我便告訴你老頭,叫他不再教你功 夫。’——老頭即我?guī)煾怠痹瓉韱柟蚺茣r很專心,只談麻將,不談其他, 他還聲明,如談及功夫者,須自我罰錢。于吳師傅的腦海中,問公是一位很 特別的老人家,“他七八十歲時,還似一個十多二十歲的青年人般活潑,玩通 宵,四處走;有弟子摸他的頭,他都不會生氣,實在令人佩服?!背寺閷⑺吠?,吳師傅還會開車接載問公到處游玩,鯉魚門、沙田、 上水,無處不到。每次出游,問公總愛帶三五弟子一起,因此吳師傅結(jié)識了 很多詠春的師叔師伯,大大擴闊了自己的社交圈子。吳師傅閑時亦曾與問公夜行散步。問公夜行動輒四五小時,一般由晚上 十一時至清晨四時許。吳師傅記得他曾跟問公由旺角沿太子道步行至舊機場、 飛機庫,再折返太子道,一行便是通宵了,跟著便一起去喝早茶。原來夜行 散步是吳師傅向問公學習的大好時機,“問公一邊走一邊跟我閑聊。
問公身手
談到葉問宗師的身手,吳華森師傅認為,問公是一個了不得的 詠春師傅,“他的功力實在深不可測,他偶爾借故搭我的手,跟著 說自己已老,不知還能不能跟別人盤手,其實他是想突擊測試我; 雖然他搭著我的那只手邪軟,但我始終也沒法把他推開?!眴柟?身手,令吳師傅贊嘆不已,“又有一次,他說要看我的功夫有沒有 退步,便似玩似真的叫我打他一拳;我一拳過去,他應(yīng)聲枕下,說 這樣打沒有力;他又叫我用同樣的方法接他一拳,豈料我竟反枕不 下……他的反應(yīng)和身體素質(zhì)勝過常人,有時我跟他盤手,左右身, 一硬一軟,根本是觸摸不到的?!苯犹狳c我功夫,許多人生的大道理,他也教我。”吳師傅憶述一次與問公夜行 的經(jīng)過,“當時我們行經(jīng)一個棚架下面,問公忽然問我:‘如果上面有枝竹突 然掉下來,你會怎樣? ’我即時回答:‘正常人都會立刻走開,不用多想了?!?問公說:‘走開?學詠春干啥?告訴你老頭你不用學了……’”吳師傅良久也 想不出來,“之后問公便說:‘要先卸力,然后移開?!壹纯套穯枺骸绾涡读?呀?’問公卻說:‘自己想……’”就是這樣,問公教人往往不會直接講解,而 是借題發(fā)揮,把握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刺激后輩獨立思考,一時間叫人摸不 著頭腦,但只要曉得與問公相處之道,適時提問,不適時不問,自己則多想 多思,自然能參透問公所教。吳師傅又提及問公給他另一次刻骨銘心的大考驗。某個晚上,他倆散步途 經(jīng)九龍?zhí)習r遇上一個外形健碩的男士,問公鼓勵吳師傅去跟那個男士比試。當 時只學了功夫一年許的吳師傅看到對方的身形,內(nèi)心很是驚恐;到那男士答允 應(yīng)戰(zhàn)時,吳師傅轉(zhuǎn)身一看,已不見了問公的蹤影,在擔心和猶豫的情況下,吳 師傅只得硬著頭皮跟那個男士痛痛快快地打了一場。事后,他發(fā)現(xiàn)原來問公一 直在大樹后看著他
S問公跟吳師傅說:“我對你有信心,所以叫你去打,我只 想考驗?zāi)愕哪懥?;實?zhàn)時,心理因素大于一切,對打時,不應(yīng)被對手的外形嚇 怕,應(yīng)該相信自己可以技術(shù)取勝……”
鼓勵切邊累積經(jīng)驗
就是這樣,問公愛用啟發(fā)的模式去教導(dǎo)學生,他鼓勵學生要多與別人切 磋,從中學習。吳師傅記得問公常常叫弟子多與別人黐手,而且強調(diào)對手是 誰人都不要緊;在黐手時最重要的是留意對方的手法特點,自己的手則可盡量放松,感受怎樣被別人擊中,而 后從中領(lǐng)會怎樣可以把人打倒。如 果是師兄弟切磋對打的話,問公更 鼓勵切磋后的互相交流,不論勝 負,大家都可從中得益?!霸伌阂?在黐手中不知不覺地學習”,吳師 傅補充解釋問公鼓勵切磋的原因, “練習,是要做到隨時隨地都可以 順勢出拳,不論上下高低,見招拆 招,對拆自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 人之身……”
1969年夏天,吳師傅跟一 些師叔和師兄弟參加在新加坡 舉行的第一屆“東南亞國術(shù)邀 請賽”,可說是一次大切磋了。問公當時沒有參與 訓練活動,也沒有表達什么意見,他只是以送機 來表示支持,并借以給予參賽者信心。最后,雖 然全軍鎩羽而歸,問公亦沒有在他們面前表現(xiàn)出 任何失望的樣子,吳師傅只聽過問公對他說:“比 賽是一定會贏的嗎?……平時練得不夠,當然贏不 了……”事后,參賽者們明白到失敗的主因是缺乏 比賽經(jīng)驗;而另一方面,吳師傅回港后自覺壓力甚 大,比賽落敗總是耿耿于懷,于是大家想到派代表 參加第二屆“東南亞國術(shù)邀請賽”。經(jīng)一事、長一智。集訓方法不同了:到了第二屆賽期,詠春派是由吳師傅的弟子梁 賢代表到臺北出戰(zhàn)。與過往一樣,問公以前輩的身份到機場送機。 最終,梁賢沒有白費吳師傅給他訓練的心血,贏得了亞軍,可謂吐氣揚眉了; 回來后,問公又對吳師傅說:“知痛了嗎?被人打過,才知道痛,知道痛,才 會振作起來……”在參加“東南亞國術(shù)邀請賽” 一事上,鼓勵切磋的問公給 吳師傅上了寶貴的一課。
習武有得
據(jù)吳師傅的理解,于詠春拳術(shù)中,最重要的是學好小念頭、 轉(zhuǎn)馬槌和黐手;而小念頭尤為重要,因為它包括所有詠春拳術(shù)的元 素。“打小念頭時一定要準確,落馬時,膝要彎、要向內(nèi)扣;當年 我們練習時,雙膝要內(nèi)扣著一個汽水樽……握拳要認真,‘一攤?cè)?伏’要慢,手腕要練至柔軟……”,吳師傅把他練小念頭的心得細 細道來;他亦認為“學詠春拳等如學英文,不能只懂得二十六個英 文字母,要慊得如何將它們串連成不同的詞匯,以帶出不同的意 思,所以學詠春除了練好基本功外,還要僅得融會貫通,將所學的 招式靈活運用。還有,于日常練習中自我多加思考,多加改善,才 有進步?!?br />
小龍交誼
吳華森師傅記起20世紀60年代末,李小龍返港后曾到訪梁相拳館,表示希望跟師兄梁相深造詠春拳術(shù)。在吳師傅的腦海中,李小龍很隨和,“他為人健談、友善,無階級觀念,平易近人;事實 上,從很多傳聞得知,他十分照顧戲班手足,只是一般人給他跳蹦 蹦的形象誒導(dǎo)了……”那次李小龍還于梁相拳館跟師侄輩一起玩黐 手,“雖然他當時已經(jīng)成名,但也十分虛心,而且玩得投入?!笔?后他還邀請梁相師傅及一眾師侄到亞皆老街的江南酒樓晚膳,“他 真的很大方,告訴大家不要客氣,隨便來一起吃飯便行……因為他這次探訪我?guī)煾怠冶阌袡C會跟他吃過一次飯了。”
問公外表十分斯文整潔,“他雙手的皮膚十分柔軟潤滑,如一個大姑娘 般,完全看不出他是功夫教頭;他閑時愛穿唐裝短打服飾,出席大場合時, 必穿長衫,我也曾見過他穿西裝到影樓拍照……但,只是一次而已……”在 吳師傅的記憶中,問公很有修養(yǎng),不將光華外露,也不輕易發(fā)怒?!拔覐?未見過他發(fā)脾氣,他不講粗口,不記仇,就算不喜歡你,他都不會顯露, 為人豁達大度?!绷顓菐煾涤∠笊羁痰模菃柟辉S門人在閑聊間說人不 是,“他不愛弟子互相說長道短,他認為師兄弟同出一門,而且代表同一師 傅,應(yīng)互相尊重;于練習時,不論誰勝誰負,事后也不應(yīng)惡意批評,互相責 難,更不應(yīng)背后說人閑話?!眳菐煾到忉?,這是葉問宗師的人生智慧,“問公 認為,說閑話者有不濟的師兄弟,反映師傅收了不濟的弟子,便令師傅蒙羞; 說人家如何如何虧待自己,亦反映自己有所不足,人家才會這樣,于是自己 亦會蒙羞”
益友良師可堪景仰
在問公晚年的生活中,大多給人家展現(xiàn)活潑開朗的面貌,“他腦筋靈活, 轉(zhuǎn)數(shù)快,古靈精怪,難以捉摸,興之所至,他會隨手出招,好像要跟你切磋, 但霎時間,他又會變得沉默寡言;他想什么,何時是真,何時是假,是沒法 猜透的……”回顧過往的日子,吳師傅得到問公的循循善誘,實在獲益良多, 他感嘆道:“我在問公身上學會了處世做人,學曉怎樣對人,更學懂了如何教學……他每每給我啟示,提點我每事需要用心去做,說話不需要多,更不要 搶別人的說話,要有修養(yǎng),要謙虛……”吳華森師傅對葉問宗師的景仰,在 問公逝世三十多年后的今天,還是讓人深深感受得到的。
瀏覽1,43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