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少林拳系
俗話說:“天下武功出少林?!泵Y中外的嵩山少林寺, 就是少林武術的發(fā)源地。
嵩山位于河南省中部的登封市境內,氣勢雄偉磅礴,被推為五岳之首。少林寺坐落在少室山腳下,依山勢而建,直至山腰,異常宏偉。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第一位人主少林寺的是東天竺高僧跋陀。其后不久,南天竺高僧達摩也 曾去過少林寺,但他并沒有在寺內久住,更沒有什么“面壁 九年”之事。后人傳說達摩曾寫有《易筋經(jīng)》,創(chuàng)編了“羅漢 十八手”,于是開創(chuàng)了少林武術。這是沒有任何根據(jù)的。少林寺內有“面壁石” 一塊,也是后人的偽造。
少林武功的淵源是中原地區(qū)的民間武功。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至遲在兩漢時期,中原一帶的武功已發(fā)展到相當水平,行氣導引之術(氣功)也已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jīng)驗。少林寺的和尚多數(shù)來自中原一帶,有些人入寺以前就會武功,入寺之后又在僧眾之間相互傳授切磋。在武功方面,少林寺一向有兼收并蓄、 善于學習的傳統(tǒng),所以能廣泛吸收僧俗商界的武功精華,不斷總結提高,并有所發(fā)展創(chuàng)造。
少林寺以武功名揚天下是在明清時期。
明朝嘉靖年間(1522 -1566年),倭寇竄擾東南沿海,燒 :殺搶掠,無惡不作。當時有少林派武僧八十余人在月空的率領下勇赴沙場,屢挫敵掐。這些武僧“俱持鐵棍,長七尺,重工三十斤,運轉便捷如竹杖,驍勇雄杰。官兵每臨陣,輒用為前鋒”。倭寇多是日本的失意武士,手持長刀(倭刀,類似后來的日本軍刀),兇猛異常,但每次都被少林武僧殺得一敗涂地。在這次抗倭戰(zhàn)爭中,先后三十余名少林寺派武僧為國捐軀。
嘉靖四十年(1561年),抗倭名將俞大猷(福建人)途經(jīng)嵩山,曾拜謁少林寺。俞大猷本是一代武林宗師,他發(fā)現(xiàn)少林寺的棍法“傳久而訛,真訣皆失”,于是將自己精研的棍法傳給少林寺僧。少林寺棍法由此精進。經(jīng)過七八十年的努力, 到了明朝末年,少林棍法已被推為諸家棍法之首,被公認為棍法正素。此后,少林寺僧又專攻拳術,以使拳術與棍術齊名。 明末時,少林僧洪記又從一位名叫劉德長的高手那里學得獨步天下的峨眉槍法。
明末清初之際,少林寺廣泛汲取了北方許多拳派的精華, 又學習了福建的棍術和四川的槍術,在本寺武功的基礎上加以融會提煉,終于形成了內容博深、技藝精湛的少林拳系,全面取得了武術正宗的崇高地位。同時,由于少林武功的名氣越來越大,北方的不少拳派也托名少林以自重。這樣,少林拳系實際上就涵蓋了中國北方地區(qū)的幾乎所有的武術門派,少林武術也就成了中國北方地區(qū)武術的總稱。
目前流行于北方地區(qū)的多數(shù)拳種,如梅花、炮拳、洪 (紅)拳、功(弓)力、劈掛、通臂、短打、燕青(秘蹤)、攔手、螳螂、七星、朝(昭)陽、關東、 以及長拳、猴拳、黃家拳、岳氏連拳等等。八極、戳腳、鷹爪, 都被認為屬于少林拳系。上述每一拳種都又分別擁有若干拳械套路和功法。據(jù)少林寺弟子講,目前僅少林寺內秘傳的拳路就有234種,器械套路137種,合計371種,另外還有許多功法,可謂集中原武功之大全了。
少林拳質樸無華,很少搞花架子,其編排完全從實戰(zhàn)格斗出發(fā),來去一條線,起橫落順,即橫身而起,順身(側身) 而落,在擊敵的一瞬間,使自己身體的受敵面積變到最小。少林拳要求“拳打臥牛之地”,意思是與敵接戰(zhàn),或進或退,不 過是兩三步之間,套路編排要合乎這種實戰(zhàn)需要。
少林拳多走剛猛一路。中原人身高體壯,偉岸多力,性格憨厚,所以拳路多是大開大合,勁力迅猛,充分發(fā)揮臂長腿長的優(yōu)勢,放長擊遠,講究“一寸長,一寸強”。中原人重心較高,因此特別注意發(fā)揮腿擊的優(yōu)勢,主張“手打三分,腳打七分”,又有“手提兩扇門,全憑腿打人”之說。
少林寺是中國佛教中禪宗的祖庭(發(fā)源地),所以少林拳屬于佛門武功,少林僧人練拳的本意在于護寺護法。禪宗的和尚都要練5參禪,日日堅持,不得間斷。參禪時,必須端坐蒲團之上,澄心空慮,心念集中于一點,其他什么都不能想。久 而久之,便有可能豁然開悟,參悟禪理。少林寺的人在習武的同時,也要堅持參禪。禪法本是一種心法,也用變通成為內功。少林寺武僧歷代多出高手,與他們堅持參禪有一定關系。
三、形意拳系
形意拳又名心意拳或心意六合拳,與武當、太極、八卦并稱內家四大拳派。但是,形意拳的風格卻是硬打硬進,幾如電閃雷鳴,在內家拳中獨樹一幟。
形意拳出現(xiàn)于明末清初,為山西蒲州(今永濟)人姬際 可(字龍峰)所創(chuàng)。相傳姬際可早年曾到嵩山少林寺學藝十年,頗得少林秘傳,尤精槍術。當時正值天下大亂,姬際可考慮到處于亂世可執(zhí)槍護身,倘若處于太平之世,不帶兵刃,一旦遇到不測,將何以自衛(wèi)?于是他變槍為拳,取“以意為始,以形為終”之意,創(chuàng)編出迅猛雄悍的形意拳。
后來,形意碰撞逐漸衍化成三大流派,內容也不斷豐富。 第一是山西派,代表人物是山西祁縣人戴龍邦。第二是河北派,代表人物是李洛能。李洛能是河北深縣人,以經(jīng)商為主, 拜戴龍邦次子戴文勛為師,學藝十年,人稱“神拳李”,回到出 河北原籍后傳授不少弟子,形成河北一派。第三是河南派,代 表人物是戴龍邦的師兄弟學禮。馬學禮是洛陽從,回民,所傳多為河南回民,形成河南一派。民國初年,河北、河南兩派形 意先后南傳至四川、安徽、上海等地,其后又遠傳海外。山西一派至今流傳不廣。
形意拳系的最終形成應在清末。
形意拳基本屬于象形拳,它的主要套路多是模仿一些動物 的捕食及自衛(wèi)動作而成,即所謂“象形而取意”,如龍、虎、 猴、馬、董、雞、鶴、燕、蛇、鳥臺、鷹、熊、等等。山西、 河北兩派多用梢節(jié)(拳掌),河南派更注意發(fā)揮中節(jié)、根節(jié)的作用,多以肘膝和肩胯擊敵。
形意拳雄渾質樸,動作簡練實用,整齊劃一,講究短打近用,快攻直取。形意拳的基本套路,如五行拳、十二形等,多是單練式,一個動作左右互換,來回走趟。日積月累,年復一 年,一個動作可重復演練達數(shù)萬次之多。一旦遇敵,在速度、 力量、準確性方面均可達到驚人的進步。
在技擊原則上,形意拳主張先發(fā)制人,主動進攻,搶占中門,硬打硬進。拳譜說:“視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練拳 時無人似有人,交手時有人似無人”。在交手時,則要求“遇 敵猶如火燒身,硬打硬進無遮攔”,“拳打三節(jié)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形意拳要求在最短時間內解決戰(zhàn)斗:“不招不架,只是一下”。意思是敵 人打來,我根本不必招架,只須致命一擊,便可取勝。清末 時,有的形意高手常常是一拳即將強敵打飛(如李洛能、郭 云深),乃至一拳將強敵擊斃(如馬學禮的外甥馬三元)。所 以形意拳門規(guī)甚嚴,不準輕易與人交手。河南派形意規(guī)定:凡 忤逆不孝者,貪財如命者,逞能欺人者,貪酒好色者,概不得 收為弟子;凡練此拳者不得惹是生非,遇事必須忍讓,也不準 在街頭賣藝。
1954年,美國有一位名叫吉爾比的格斗高手在菲律賓的馬尼拉市見識了一位華人拳師演示的形意拳,大為驚佩,認為它是“拳術中的最高形式”,“但要小心它的危險性”。
形意拳也屬于道家拳派,講究內功訓練,在應敵時要求以意念調動出體內的最大潛能,以意行氣,以氣催力,在觸敵前的一瞬間發(fā)勁,而且要求肘部不得伸直,縮短了出拳距離,使得形意拳具有較強的穿透力,往往可對敵人內臟造成傷害。所以,形意好手們在一般情況下,絕不輕易出手,也不敢輕易出手。
形意拳以少勝多,以拙勝巧,以快擊慢,以剛摧柔,其動作卻是質樸無華,甚少跳躍,幾乎沒有什么觀賞價值。20世紀20年代,王夢齋(郭云深弟子,1885年- 1963年)又在 形意拳的基礎上舍形而取意,創(chuàng)立了意拳(曾名“大成拳”)。
意拳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武術的一次革命。王琴齋大膽舍棄 了武術的所有傳統(tǒng)套路和固定招法,將站樁功提高到首要位。 置。意拳沒有套路,沒有招式,只講究隨機應勢,應感而發(fā)。 王芳齋曾在一招之內,擊倒世界最輕量級職業(yè)拳擊冠軍英格 (匈牙利人)。他又曾多次應戰(zhàn)日本柔道高手,均是一招將對方擊倒。
形意拳動作簡約,切于實戰(zhàn),順應了武術發(fā)展的潮流,所 以傳播很快。此外,該拳系的歷代傳人較少保守性,并致力于理論研究。它與太極拳系一樣,都是以其潛在的文化優(yōu)勢而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瀏覽2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