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學說是一門龐大的科學思想體系。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國 先人通過長期探索,認識到宇宙是個萬物一體的大系統(tǒng)。由于整體 間各個局部的相互關聯(lián),大自然表現(xiàn)出極強的規(guī)律性,即為無極生 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是太極衍生八卦 的基本理論。古人就是根據(jù)這種理論逐步建立起來了一種樸素的唯 物論和辯證法。八卦是在肯定宇宙間相互關聯(lián)的萬事萬物運動規(guī)律的基礎上, 推測事物的發(fā)展和走向,又把發(fā)展理解為各種矛盾趨向和諧與不斷 往復的過程。古人將這一規(guī)律加以總結,得出在不同時刻、不同情 況下的表現(xiàn)狀態(tài),并從顏色、位置、動作、方向、對象、物質、氣 味及轉換過程等方面做了歸納。八卦與中華武術的緊密聯(lián)系主要體現(xiàn)在八卦掌中。八卦掌是武 術中的一個拳種,原名“轉掌”。由于該拳主要運動方式為繞圓走 轉,所繞圓圈正經(jīng)過八卦的八個方位,又以人體各個部位比對八 卦,于是被稱為八卦掌。八卦掌在其掌法和技擊原理中巧妙運用八卦相蕩、奇正相生、 陰陽轉化規(guī)律,制定步法、掌法、身法的要則,轉掌始由乾位,達 于坤位變,在其走圓旋轉中,始終腳踏八卦,環(huán)顧八方,左右互 換,陰陽相易。八經(jīng)卦為基礎,創(chuàng)立八卦掌的基礎八掌,并分別像 動物之形而取其神意,與八八六十四卦相應,又演化出六十四路掌 法。其基本八掌的名稱因流派不同,順應經(jīng)卦名稱亦有異,如有的 稱:乾卦獅形獅子掌、坤卦麟形返身掌、坎卦蛇形順勢掌、離卦鸚 形臥步掌、震卦龍形平托掌、艮卦熊形背身掌、巽卦鳳形風輪掌、 兌卦猴形抱頭掌;而田回所著之《陰陽八卦掌》則以蟒形掌為首, 順序是按后天八卦圖的排列,分別獅形掌、虎形掌、熊形掌、蛇形 掌、馬形掌、猴形掌、鵬形掌等。但不管哪一派,都講八方、八 位、八掌型。其掌型分別為仰、俯、豎、抱、劈、撩、穿、挑。八 卦掌以八卦卦象比喻人體軀肢:頭比乾,乾卦屬天,高聳正直,脾 睨萬物;膝腳比坤,坤卦屬地.無所不載.觸動即應;胸比離,離 卦屬火,虛而有容,出入自如;腹比坎,坎卦屆水,丹田堅實,氣 沉而固;腹與胸有水火之用,相濟之功,故八卦掌亦以坎離二卦為 最基本的功法。田回所謂先天八卦掌為坎,后天八卦掌為離,后天 八卦掌包括先天八卦掌。足以“坎、離二卦的坎離相合,水火相 濟,代表了其余六卦的相互搭配”。項背比艮,艮卦屬山,含胸能 空,背覆能實,屈伸自如,開合緊湊。臀比震,震卦屬雷,下實上虛,收斂堅沉。手比巽,巽卦屬風,順逆起伏,應變靈活。肩比 兌,兌卦屬澤,垂肩墜肘,剛柔從容。這種類比只是取大體精神, 并不拘泥.老師傳授亦不拘于此。但八卦掌根據(jù)八卦學說中先天與 后天八卦的排列,亦各有所循。八卦掌還較為全面地采用“易理”作為拳技的理論依據(jù)?!耙?理”,即解釋八卦圖形含義的理論,包括簡易、變易、不易三種基 本思想。八卦掌不僅以“易理”說拳理,還以易理規(guī)范拳技?!耙桌怼闭J為:“易則易知.簡則易從。”只有簡易的道理.才 便于明了;只有簡易的法則才便于效法.這就是簡易的思想。八卦 掌的拳理和拳技就效法了這種簡易之理。八卦掌向左沿圓繞走稱為 “陽儀”,向右沿圓繞走稱為“陰儀”,象征著陰陽的左右繞走,這 是八卦掌區(qū)別于其他拳術的基本運動特征。八卦掌掌法的變化都是 將攻防招數(shù)融于沿圓走轉,運動特點都必須符合繞走的規(guī)律。其次,“易理”認為天地及萬物萬象都處在不停地運動變化中, 這就是“變易”的思想。八卦掌效法這種變易思想,將沿圓繞走和 攻防拳式融為一體,使走轉招式像天體運行一樣,周而復始,沒有 中斷。對敵時也要不停地走轉與對手周旋,避實尋虛.避正尋斜, 講究以動制不動,快動制慢動,形成了 “以動為本,以變?yōu)榉ā钡?八卦掌技法總則。“易理”還認為“動靜有?!保J為天地間萬物萬象的變化都按 照一定的規(guī)律循環(huán)不已,這就是“不易”的思想。八卦掌按照這種 不易思想,形成了八卦取象、取身不易、運動技法原理不易的定 則。例如:“胸空腹實”等身型要領、“擰旋走轉”等運動技法、 “滾鉆爭裹”等勁法原則等,都是習練八卦掌者必須遵守的不易 法則。由此可見,八卦思想不但為哲學思想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還同太極、陰陽理論一樣滲透到中華武術的理論當中,為中華武術 的進步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第三節(jié)武術與醫(yī)學
一般傳統(tǒng)的家練武將就陰陽五行、子午流注、食養(yǎng)藥補、四氣 五味等,和中醫(yī)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在中醫(yī)的診療治病過程 中,許多手段也和武術同源,如點穴療法、導引療法、按矯療法、 運動療法等都是源于武術的練習。在中醫(yī)學的范疇中,武術傷科、 中醫(yī)針灸與武術的關系最大,聯(lián)系也最為緊密。武術傷科是中國武術與中醫(yī)結合的典范。武術家所練拳法大多 都為外家拳,剛猛強勁,極易受傷;所以.在練武交手的實戰(zhàn)中, 武術家們總結出了一整套中醫(yī)骨傷科學的治療與診療方法,這極大 地豐富了中醫(yī)診療治病方法。武術與中醫(yī)的發(fā)展可謂是相互促進的。武術活動中的受傷,為 中醫(yī)骨傷科學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臨床契機,如金創(chuàng)藥、續(xù)命 丹、接骨膏等一系列傷科藥品的發(fā)明;反過來,中醫(yī)藥的一些保健 治療方法也為武術家日常的鍛煉和受傷后肌體的恢復提供了保障, 如練功后的藥浴與針灸就可以舒經(jīng)活血、解除疲勞、消除炎癥,從 而增加功力等。由于武術與中醫(yī)有著不解的淵源,近現(xiàn)代以來,出現(xiàn)了一大批 武術傷科名家。在整復骨折與脫臼時,他們的手法純熟自如,在功 力與技法有機結合下,牽、端、擠、接,正確而敏捷,理筋通絡, 推拿、按摩?獨造妙境。眾所周知的黃飛鴻就是武術傷科的專家, 他從小就隨父親采藥行醫(yī)、習武練功,成年后接管父親的“寶芝 林”藥鋪。黃飛鴻醫(yī)術武功并蓄,針灸推拿并用,將武術傷科運用 得出神入化。河北戳腳翻子拳大師王枝國不僅培養(yǎng)出像王占鰲、徐 兆熊等一代武術名家.而且在武術傷科方面也名噪一時。他百年之 后,鄉(xiāng)親為他豎立了一座“善德碑”,以表彰其精武良醫(yī)之功德。武功體療是武術傷科特色診療手段,主要體現(xiàn)在推拿按摩上, 其產生于踢打摔拿的武術傷科急救處理條件下,在治療一些傷病癥 和急救點穴等方面有獨特的治療方法和寶貴的臨床經(jīng)驗。一般按摩醫(yī)師對人體結構、經(jīng)絡穴位、病情病理都是比較熟悉的,關鍵問題 就是缺乏施術的特殊動力——“內勁”。“內勁”主要是通過中國傳 統(tǒng)武術如太極、形意、八卦、八極、大成等拳種中的樁功訓練獲得 的。普通按摩師不具有這種“內勁”,所以在給人治病時,幾乎全 身都處于緊張用力的狀態(tài),顯得很吃力,按摩后往往要累出一身 汗。而武術傷科醫(yī)生則將自身功力與氣功等獨特功法與按摩技術融 為一體,能夠隨心所欲地掌握“內勁”的收放吞吐。武術傷科醫(yī)生 與普通按摩師的優(yōu)勢還表現(xiàn)在:人體的一些深層病變,采用一般手 法時勁力往往達不到病灶處.而用內家武功的發(fā)力法在其病灶對應 的表皮驟然發(fā)出一股螺旋性的“穿透力”,在患者表皮不覺疼痛下 就會使病灶處受到“內勁”的強烈沖擊而起到“攻堅散塊,祛瘀疏 阻”的作用。武功中講究的“意念”在進行推拿施術時也有重要作用。當術 者的手撫觸患者身體某部位時,意念早已直透該部位到對面甚至更 遠,從而在大腦意識的支配下使意、氣、力三者緊密結合,以指代 針,以掌代藥,將功力通過選定的穴位輸入經(jīng)絡之中宣導氣血,通 經(jīng)活絡,平衡陰陽,這和內功拳擊人時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 力合的原理頗為相似。武術與針灸的關系也十分密切。據(jù)黃歲松《黃氏家傳針灸》一 書介紹:黃石屏針法的特點之一就是必須精通少林拳術和內外氣 功,才能將全身精、氣、神三寶運于二指之上,然后施于患者患 處。他在回憶黃石屏治病時的情景說:“必先臨診切脈,沉吟良久, 立眉目,生殺氣,將左右兩手握拳運力,只聞手指骨啪啪作響。然 后操針在手,擦磨數(shù)次,將針纏于手指上,復將伸直者數(shù)次,銜于 口內,手如握虎,勢如擒龍,聚精會神.先以左手大拇指在患者身 上按穴,右手持針在按定穴位處于點數(shù)處,將針慢慢以陰勁送入肌 肉內,病者有覺痛苦,直達病所,而疾霍然。”針灸療法在結合了武術與氣功后.更能迅速激發(fā)人體的自然潛 能和免疫能力,正如所謂的“刺之要.氣至而有效”,從而達到神奇的治療效果。就像同是一拳,分別由武術家、拳擊家或者是普通 人打出,看上去都漫不經(jīng)心、大同小異,實際上其速度與力量自是 不可同日而語、相提并論的。
瀏覽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