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之大者,安身立命,強國強種,三 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這就是“武”的修為,這也就是孫中山先生倡導“尚 武精神”的立意所在。
中國的文人,倘若認真修煉一點武術,相信對于理解、把握中國文化的精 髓會更加精準、更加透徹、更加全面。我在北大的一次講座中曾經(jīng)說過,中國 古代哲學,重點研究的就是生命的自由與自如的學問,我們的哲學家如果練一 練太極拳,相信對于老莊思想、對于魏晉風骨、對于宋明理學等會有別樣生動 的理解。
——世界,一劍一天地。
中國自古有文人習武的傳統(tǒng),作為“內(nèi)圣外王”的一種體證方式。也有一 些武術家,雖沒有“文人”的羽綸,甚至“學歷”也不高,但卻以獨特的領悟,展 現(xiàn)出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與造詣,這是文武合一的高境界。
武術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問,“不實踐,毋寧死”,空談就一定走進研 究的死胡同。阮先生以一個實踐家的修為,賦予了本書活脫脫的生命力。
在出版前,紀正先生將書稿發(fā)來讓我閱看。我認真拜讀后感受到本書有三 個最突出特點:
一是縱橫。散得開,收得攏。不設框框,不受約束,恣肆汪洋,天馬行空,它 說的是武,又講的是文。文武結合,論的是“廣義武術”。讀本書,能感受中 國傳統(tǒng)武術的文化氣象。
二是落實。以文說武,一個流弊即為虛浮。在本書中,阮紀正先生卻將文 落在了 “武”上,緊緊扣住了功夫主題。書中涉及了大量的武術具體功技內(nèi)容,如 勁路、招式、意念等,這是他作為一個實修者巨大優(yōu)勢的展現(xiàn)。
三是真切。習武、研武、論武源于真心的喜歡,所以其言也誠,能給武學 一個純凈的鋪陳空間。讀此書,可感受到作者對于武術充沛的激情,厚重的感 情。我認為,武術到了返璞 _ 歸真的層次,應該是很個性化的,唯此,才有更多的共性價值。這本書說的是阮紀正先 生心中的武術,也是每個人的武術。
三情合一,便是阮紀正之“德”,承載了他數(shù)十年的“武學”修行。
阮紀正先生是個有德之人,能專而不妄,幾十年專注于武術的研究與實 踐,不以功利之心處之,能沉靜且沉浸,窮畢生精力闡發(fā)中國武道。廣州出版 社出版此書,也是為中國武術做了一件功德之事。
每個人都是生活的行者,中國武術就是一種生命的行修方式。這本《至武 為文》或許能成為你修行的一個助推器。
余功保
2014年11月于太湖
(本序言作者為我國著名武術文化研究家)
015
Zhiwu Weiwen
試談中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的研究
武術說到底是個文化活動、文化現(xiàn)象和文化載體、文化形態(tài),是具有中國 文化系統(tǒng)質(zhì)的一個全息元;它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審美 情趣和行為定勢,是中國人生存方式的典型身體文化符號。所謂中國傳統(tǒng)武術 文化,不外就是傳統(tǒng)中國人處理肢體沖突所形成的行為定勢和活動樣式,其中 飽含中國人世代積累起來應對環(huán)境的生命智慧、生存技巧和生活修養(yǎng)。借助武 術文化的研究可以幫助中國人認識自己并為自己的發(fā)展定位和定向。它不但對 武術學科本身的建設具有決定性意義;而且對了解中國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社 會生存狀態(tài)以及個人生存智慧、日常應對技巧,繼承中華優(yōu)秀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 產(chǎn)和探索我們繼續(xù)前進的道路也有很大的啟發(fā)。
一、研究現(xiàn)狀
瀏覽5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