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紙者陣也,筆者刀帶也,墨者兵甲也,水硯者城池也,本領(lǐng)者將軍也,心意者副將也,結(jié)構(gòu)者謀策也,揚筆者吉兇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戳也,點畫者磊落也,戈飾者斬斫也,放 縱者快利也,著筆者調(diào)和也,頓角者蹙捺也?!保ā秳?chuàng)臨第一》)王是研究過《黃庭經(jīng)》,舞戟耍劍,靜坐悟道,有過種種人體文化修養(yǎng)而也領(lǐng)兵布陣過的大 書法家,他把書法與戰(zhàn)陣武學做比較研究,實在是說出了此兩者精神相通之 妙處。他的研究對后世影響殊深,近代大書法家康有為也曾在《廣藝舟雙楫》 中進一步闡釋道:“書道猶兵也,心意者將軍也,腕指者偏裨也,筆鋒者先 鋒也,副毫者眾隊也,紙墨者器械也。古之書論,猶古兵法也。-古碑猶古陣 圖也。執(zhí)筆者束伍也,運筆者調(diào)卒也,選毫者選鋒也。將軍不熟于古兵法陣 圖,則無以為將軍,偏 裨不習熟將軍之意旨, 而致之士卒,不能束 伍,或束伍不嚴,則無 以為偏裨。毫不受令, 則為驕兵,受令而眾隊 不齊心,則為偏帥,為 散勇。將卒至矣,器械 不精良,或精良而不善 用,亦無以殺敵致果, 有…于此,皆可致敗??蓳粼眨咳舴虬倬氈畮?,熟于古兵法, 加以神明變化,武穆曰’運用之妙,則 在一心,此又存乎其人矣?!笨的虾5?比較論敘,可謂精到,從低層次的兵器, 到高層次的心意之妙,但兵法武學,究竟和武術(shù)還不能等量觀之,因此也許會 有人說,康氏之比說明不了問題,而清代大書法理論家的“學書如學拳”的論敘,可謂切中要害了。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號倦翁,清安徽涇縣人。官新喻知縣,宦游不得志,棄官寓江寧,專攻書藝,理論創(chuàng)作俱為一時之彥俊,工詩文書畫, 能篆刻。學書三十年,“盡交天下能書之士,備得古人執(zhí)筆運鋒結(jié)體之奇,其 法雙鉤腕懸,實指虛掌,逆入平出,峻落反收,而歸于氣滿。其兼秦漢篆隸 以為六朝正草,被稱為一時書家大宗”。包世臣寓居江寧時曾與武林人士交 游,獨喜少林拳法,故其著《藝舟雙楫》中把學書與學拳做類比:“學書如學拳。學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對骨,出手起腳,必極筋之所能至, 使之內(nèi)氣通而外勁出。予所以謂臨摹古帖,筆畫地步必比帖肥長過半,乃能 盡其勢而傳其意者也。至學拳已成,真氣養(yǎng)足,其骨節(jié)節(jié)可轉(zhuǎn),其筋條條皆 直,雖對強敵,可以一指取之于分寸 之間,若無事者。書家自運之道亦如 是矣?!眱?nèi)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是 中國拳法之魂,包氏可謂切中要害, 而其與書道類比,看到它們之間的 相似之處,證實中國武術(shù)與東方藝 術(shù)的血脈親緣。東晉女書法家衛(wèi)夫人在《筆陣衛(wèi)夫人之《近奉帖》 圖》中論為“百鈞弩發(fā)”,論為“勁弩勁節(jié)”。清人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 說:“執(zhí)筆如槍法,左右、前后、偏鋒、正鋒,必隨勢 轉(zhuǎn)之,一氣貫注,操縱在心。”書法藝術(shù)最基本的三要素是用筆、結(jié)體和布白,這三者都與武藝有相似性,朱和羹之論“執(zhí)筆如槍法”,實 際就是用筆法。蘇東坡曾說:“執(zhí)筆無是法,要以指實 掌虛為主?!贝艘嗍侨抑徽擖c。指實掌虛才能活腕 運轉(zhuǎn)自如而收縱有力,此不只槍法,劍術(shù)亦如是也。結(jié)體方面王羲之亦有結(jié)合武藝的論敘:“夫以屈腳之法, 彎彎如角弓之張,’鳥'、'焉'’為’、’烏’之類是也; 挽腳之法,如壯士之屈臂,’風’、’飛’、’凡’、’氣’之 例是也。行中廓落,如勇士伸鈞,方剛對敵,筋節(jié)拿拳。 勇身精健?!睍ńY(jié)體藝術(shù)講究充氣溢滿,包世臣對此有灼見, 亦與武藝類比論之:“氣滿則結(jié)體中左右牝牡自無不相 得者,氣滿如大力人精勇拳勢,無心防備,而四面有犯 者,無不應(yīng)之裕如也?!笨涤袨橐詴ńY(jié)體之氣與射箭相比:“射者內(nèi)志 正,外體直,持弓注矢,引滿而后發(fā)。無遠無近,無左 無右,期中的焉?!辈及?,或稱章法,在書法理論中是整體藝術(shù)的核 心,最講究嚴整變化而神妙有秩,王羲之、康有為都 將其喻為訓(xùn)練有素而將帥指揮成竹在胸,裨副配合默 契,而達到變化神奇之妙。今人潘鷹先生在他著的《中 國書法簡論》中說得更為直白:“應(yīng)該將所有的字貫串 來看,一個字譬如一個戰(zhàn)士,一個戰(zhàn)士固然要威猛矯健,一篇字則譬如一支部隊,一支部隊則必須陣容嚴 整,旗幟飛揚。”書法家直接從武術(shù)雄姿動勢中獲得藝術(shù)靈感的例子,代不乏人,當然最 典型的人物是書道武藝俱精的岳武穆。岳飛可以說是武藝高強、書藝超絕、 忠魂雄魄、千古卓葷的人物。他少年時拜武術(shù)名家周侗為師,學槍舞劍;長入軍中,又孜孜不倦地攻讀兵書戰(zhàn)策。他比王羲之更進一步的是實戰(zhàn)經(jīng)驗豐 富,因此,他的書法滲透著他的武功和忠魂,其自抒壯懷的《滿江紅》詞, 點畫如電閃雷驚,真?zhèn)€是云龍飛舞。古人評其書曰:“老墨飛動,忠義之氣 炸如”(方岳);“武穆小楷精妙,絕類顏魯公”(謝肇滯;?“岳忠武書,力 斫余地”(康有為)。另一個典型就是張旭,顏魯公曰:“張長史觀孤蓬自屹、 驚沙坐飛與公孫大娘舞劍器,始得低昂回翔之狀?!保ㄗ诓堋稌s言》)這 位被稱為唐代書界一絕的草書大師,可謂善參自然造化的智者。從古人評論岳飛書法中可以看到總是與他的品格修養(yǎng)相聯(lián)系,謝氏在論 其小楷之精妙時,稱其“絕類顏魯公”。這種把書藝與人品共論的觀點,正 是中國武術(shù)與書法間又一重要的共通相似之處?!八嚐o德不立”,是武術(shù)家遵循的學藝守則,也是書法家信守的修養(yǎng)規(guī)范。顏真卿和岳飛,這兩位功業(yè)、 書藝、人品俱全的人物可謂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典范。顏真卿(709 — 785)字清臣,師古五世從孫,唐瑯呀臨沂人。開元進 ±,任殿中侍御使,因被楊國忠排斥,出任平原太守。安祿山叛亂,真卿與從兄采卿起兵抗安,聯(lián)絡(luò)十七郡,言兵20萬,致令安部難過潼關(guān),后歷任 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德宗時,李希烈叛,年高75歲的古稀老 人被派往李營勸降。李希烈逼其背叛,顏正色拒絕,以76歲高齡被李縊死, 謚文忠。工正行書,初學褚遂良,后從張旭得筆法。少孤貧,乏紙筆,以黃 土掃墻學書字。宋歐陽修《六一題跋?唐潮州石記》稱:“公忠義之節(jié),明若日月,而堅若金石,自可以光后世傳無窮,不待其書然后不朽。然公所 至,必有遺跡,故今處處有之。唐人 筆跡見于今者,惟公為最多,視其矩 書深刻,或托于山崖,其用意未嘗不 為無窮計也,蓋亦有趣好所樂爾?!彼?代另一位大書法家、文學家蘇東坡在 《東坡題跋?題魯公帖》稱:“觀其書, 有以得其為人,則君子小人必見于 書。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猶不可, 而況書乎?吾觀顏公書,未嘗不想見 其風采,非徒得其為人而已。凜乎若 見其消盧杞而叱希烈,何也?其理與 韓非竊斧之說無異。然人之字畫工拙 之外,蓋皆有趣,亦有見其為人邪正之粗云?!敝钡角宕耸Y衡在其《拙存 顏真卿書法《多寶塔》堂題跋》中仍在贊他:“顏魯公忠義大節(jié),唐代冠冕,故書如端人正士。此 《論坐書》嚴毅之氣凜然在行墨間,當是時豈復(fù)存作書之見于胸中,而規(guī)矩 悉合,蓋學力精熟故也?!鳖佌媲渑c岳武穆在他們的墨跡中,不自覺地流露出的凜然正氣、道德精 誠之神魂,令人觀其書,思其人。學其書,既得書藝之美育,又得精神熏陶 之德操,可謂書法藝術(shù)史上的佳話,也是東方藝術(shù)中的身心一元論的體現(xiàn)。 故而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說:“學書不過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關(guān)。品 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拙,儼然可觀,而 縱橫剛暴,未免流露諸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風節(jié)著者,代不乏人。 論世者,慕其人,益重其書,書人遂并不朽于千古?!睍ㄅc武術(shù)基本范疇的比較觀照,可在更深層次上知兩者會通之深度、 廣度,亦可更深刻地體味漢民族文化心理和特點。
瀏覽6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