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7月25日,也就是李小龍死后的第五天,李小龍的遺孀蓮達帶著一 雙兒女來到香港九龍殯儀館。此時,殯儀館外的廣場上已經(jīng)積聚了近兩萬聞訊 趕來吊唁的龍迷。他們靜靜地等候著,只為見心中偶像最后一面。殯儀館前, 數(shù)百名警察嚴陣以待,唯恐群眾因情緒失控而發(fā)生騷亂。靈堂里掛著巨大的藍色挽幢,上面寫著“藝海星沉,哲人逝去”,靈堂正 中則擺放著李小龍戴著墨鏡的巨幅照片。李小龍平靜的躺在棺材里,身上穿著 他在《精武英雄》中穿過的唐裝,面色安詳。李小龍的遺孀蓮達、兒子李國豪、女兒李香凝、哥哥李忠琛、嫂子林燕妮、好友小麒麟守護在李小龍的靈柩 旁,與至親垂淚揮別。參加告別儀式的人們一批一批的來到李小龍的遺體前, 與他做最后的告別。我相信,此時此刻,那些曾經(jīng)妒忌李小龍、排擠李小龍,甚至與他發(fā)生過 矛盾和爭執(zhí)的人都會放下敵意,向這位對中國電影和武術做出巨大貢獻的傳奇 男子漢深深的鞠上一躬。死者已矣,相逢一笑泯恩仇。李小龍身前的兩位紅顏知己,丁佩和苗可秀也前來為他送行。作為妻子, 蓮達表現(xiàn)出了最大限度的寬容和理解,不但沒有責難丁佩,反而安慰她不要為 李小龍的死太過傷心內疚。與李小龍在多部影片中有過合作的苗可秀也是悲痛 欲絕。李小龍去世后,大紅大紫的苗可秀離開了嘉禾,在電視臺擔當主持人并 拍攝了幾部電視劇,最后淡出娛樂圈,定居加拿大多倫多,迄今未婚。每逢李 小龍祭日,苗可秀都會前往西雅圖祭拜故人。在蓮達的要求下,李小龍的遺體被運回美國西雅圖安葬。1973年7月26日早晨8點,蓮達在香港啟德機場餐廳內向各界發(fā)表了一封公 開信:我誠懇地希望香港傳媒及大眾不要再臆測我丈夫生前死后的情況,雖然 尚未收到最后的驗尸報告,但我個人仍深信小龍是死于自然,也不認為任何人 應對他的逝世負責。命運的安排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小龍已經(jīng)離我們而去,但 他在我們記憶及影片中會繼續(xù)長存。故各位在懷念小龍時,請想起他的天才、 他的藝術和他的魅力。我知道香港人愛護小龍,并對他揚名世界的成就感到驕 傲。所以謹誠懇請你們讓他平靜地安息,不要讓他的靈魂受到干擾。這是我和 他的至親的期望,盼求各位垂注,深切致謝。”1973年7月30日,李小龍的親友們在西雅圖市殯儀館為他舉行了第二次葬 禮,與香港的萬人送行相比,這次葬禮顯得清冷肅穆,蓮達的親人和李小龍生 前的好友木村武之、依諾山度、史蒂夫?麥昆、詹姆斯?科本、秦彼得等人紛 紛到場。葬禮結束后,李小龍被安葬在了西雅圖湖景公園墓地,蓮達也在他墓前 做了最后的悼詞“他活著的時候,每天都有所創(chuàng)造,他33歲的一生是充實 的。”李小龍走了,他的墓碑上留下了這樣一段文字:“BRUCE LEE NOV. 27. 1940-JULY. 20. 1973 李振藩 FOUNDER OF JEET KUNE意思是:布魯斯?李1940. 11. 27-1973. 7. 20李振藩 截拳道創(chuàng)始人或許,張國榮的一首老歌能表達我此刻的心情: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風雨忘了痛或許可以,忘了你卻太不容易;你不曾真的離去,你真的在我心里,對你仍有愛意,我對自己無能為力; 因為我仍有夢,依然將你放在我心中, 總是容易被往事打動,總是為了你心痛……第二章蛟龍出少年修煉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于擊破石塊或木板,我們更關心的 是用它影響我們的整個思想和生活方式。李小龍一、不務正業(yè)的小童星1940年11月27日,李小龍出生在美國舊金山,San Francisco唐人街杰克 森街的東華醫(yī)院。他的母親名叫何愛瑜,出身香港望族,其祖父何仕文是英國 人,祖母施氏是中國人。何仕文有五個兒子三個女兒,長子何東曾任怡和洋行 買辦,后成為香港首富,是當時公認的華商領袖,先后三次獲得英王授勛;次 子何福也是富商,澳門賭王何鴻桀就是他的孫子;三子何甘棠也是買辦商人, 同時還是文學家、收藏家、藝術鑒賞家,何愛瑜就是他眾多子女中的一個。何愛瑜出生于1912年的上海,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尤其喜愛粵劇。正是 因為粵劇,何愛瑜才能與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相識、相愛,最終成就了一段追 求婚姻自由的佳話。李海泉祖籍廣東順德,本名李滿鏗,是當時的粵劇“四大名丑”之一。與 何愛瑜出身名門望族不同,李海泉出身貧苦,其祖父乃是清末順德一帶著名的 武師李震彪。李震彪曾在佛山鏢局任鏢師,后來鏢行衰落,李震彪便退隱江 湖,與家人過著平靜的生活。李震彪有兩個兒子,分別是李滿錚和長兄李滿 甜。飽經(jīng)動蕩的李震彪不愿兒子繼續(xù)自己刀口上過活的日子,于是把他們送到 佛山有名的笑塵還茶樓當學徒。和大多數(shù)老式茶樓一樣,笑塵還也要求跑堂的伙計們“唱單”。所謂唱 單,和老北京茶館里伙計們一口京腔韻味兒的吆喝類似,就是要把客人點的酒 菜茶水以調子的形式唱出來。李滿鋒天生一副好嗓子,每當他唱單時,茶樓上 下就會響起一片叫好聲。李滿鈴10歲那年,當時的粵劇名伶小生奕正與幾個朋 友在笑塵還喝茶,聽了李滿鈴的唱單,當場就讓他來了一段粵劇,聽完之后便 有意讓他來自己戲班來學唱。李滿鈴連忙回家把這件事告訴了父母,卻沒想遭 到了父母的堅決反對。在舊社會,戲子地位低下,甚至連下九流都排不上,是 個遭人鄙夷的職業(yè),但是在兄弟倆的苦苦哀求下,李震彪勉強同意李滿鈴去試 試。不久,李滿鈴就拜小生奕為師,這才有了藝名李海泉。小生奕是當時有 名的粵劇武生,李海泉跟著他一邊學戲,一邊習武,一路走南闖北,憑著勤 奮和天分成了當時的粵劇名角。李海泉走紅后,便結識了待字閨中的富家小 姐何愛瑜,兩人志趣相投、書信往來不絕。此后何愛瑜遷居香港,山水相隔 使二人更多了幾分牽掛。幾年后,李海泉前往香港演出,兩人再次見面,情 意更甚往昔。最后,何愛瑜不顧家庭的重重阻撓,毅然下嫁李海泉,傳為一 時之美談。婚后,李海泉四處演出,何愛瑜則留在香港家中。1940年,日本進一步擴 大對中國的侵略,國內局勢動蕩不安,百姓流離失所,聽戲的人也越來越少, 李海泉便搶在日軍占領香港前帶著家人和劇團前往美國。李海泉此舉可謂一舉 兩得,既能在遠離戰(zhàn)火的美國給家人一個和平的生活環(huán)境,又能在美國這片全 新的舞臺上發(fā)展摯愛的粵劇事業(yè)。李小龍出生時,李海泉正在千里之外的紐約唐人街巡回演出。聽到兒子出 生的消息,李海泉非常高興,還給這個男嬰起名“震藩”,希望他長大后能夠 名震三藩市。但是這個名字遭到了給李小龍辦理出生登記的僑商名士劉義南的 反對,他認為“震藩”的“震”和李小龍的爺爺李震彪名字中的“震”是同一 輩,犯了起名的大忌,也是對老人的不尊重。在這個問題上,李海泉與妻子何 愛瑜的看法完全不同,何愛瑜接受的是西式教育,在西方人看來,孩子沿用祖 輩的名字是一種光榮,但李海泉還是堅持把兒子的名字改為“李振藩”,既隱 喻揚名三藩市,又包含自強振作之意。李小龍在家中排行第四,在他之上還有 大姐李秋園、二姐李秋鳳、大哥李忠琛,弟弟李振輝,但是李小龍的性格與哥 哥姐姐們完全不同,自幼頑皮好動,經(jīng)常吵得家人片刻不得安寧。李小龍還有一個英文名字Bruce Lee,就是在他出生后申報戶籍時起的, 二十多年后,西方人只要一聽到這個名字,就會不由自主的豎起大拇指, Bruce Lee也成了中國功夫的代名詞。由于文化上的巨大差異,李海泉的粵劇團在美國的發(fā)展并不順利,而李海 泉也在密切關注著國內局勢——日軍占領廣州后,與駐守香港的英軍隔深圳河 對峙。李海泉覺得日本不敢貿然向英國宣戰(zhàn),便于1941年2月底帶著劇團和全 家人返回香港。回到香港后,李海泉才發(fā)覺日軍對香港已是志在必得,香港看 似太平,實則危在旦夕。但李海泉已無退路,只能靠繼續(xù)演出來維持全家人的 生計。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同一天,日軍 飛機對香港實施了瘋狂的轟炸。1941年12月25日無疑是香港歷史上最黑暗的一 個圣誕節(jié),駐港三軍司令莫德比向港督楊慕琦提出投降建議。當晚7時,楊慕 琦親自前往九龍半島的日軍指揮部,向日軍無條件投降,近萬名士兵成為日軍 俘虜。英軍投降的消息傳開后,香港居民紛紛逃往澳門、臺灣等地避難,茅 盾、何香凝、柳亞子及其他從全國各地流亡而來的上千名學者、科學家、文藝 界人士也在國共兩黨和地下游擊隊的掩護下分批撤離,香港人口從160余萬銳 減至60萬,市面一片蕭條。
瀏覽6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