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與黃淳梁的教導讓李小龍從一個街頭小霸王蛻變成了真正的武學中 人,但是能夠成為一名武術高手,最重要的還是李小龍自己的勤學不倦。眼 看著兒子在演藝和武學上的日漸成型,學業(yè)卻絲毫不見進步,李海泉是又喜 又憂——由于“惡行”累累,李小龍待過的學校都不愿接納這樣一個“刺兒 頭”,紛紛要求他轉學;為了練武,李小龍還一度中斷了學業(yè)。
1956年,16歲的李小龍勉強讀完初中,并繼續(xù)在喇沙書院讀高中。喇沙書 院附近有一所圣喬治書院,里面主要是在香港讀書的英籍學生。香港當時還是 英國的殖民地,所以這些英籍學生經(jīng)常欺負喇沙書院的中國學生。李小龍看不
下去,就帶著一群熱血少年應戰(zhàn),在街上大打群架。那些英籍學生打不過李小 龍,他們的家長就給喇沙書院校方施加壓力,要他們開除李小龍。喇沙書院的 校長夏里神父沒有開除李小龍,而是把他轉到喇沙書院的分校——圣芳濟書院 繼續(xù)讀書。
1957年,李小龍17歲,在這一年里,發(fā)生了兩件大事。
李小龍進入圣芳濟書院后,發(fā)現(xiàn)學校里正在開設西洋拳培訓班,教練是他 的體育老師愛德華修士。李小龍對這種新鮮的拳術有著極大的興趣,于是立刻 報名參加。不久,香港中學生校際拳擊賽即將舉行的消息傳來,而喇沙書院卻 找不到合適的參賽選手。無奈之下,校方想到了 “無架不歡”的李小龍。天性 好斗的李小龍自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每天放學后,他都會跑到大師兄黃淳梁 家要他充當陪練。
校際拳擊賽是當時全港各所中學相互交流的盛事,每所學校都會派出拉拉 隊為自己的選手加油,可李小龍的“粉絲”團卻只有寥寥數(shù)人:大多數(shù)人都覺 得打架跟拳擊根本是兩碼事,李小龍的那套打法在擂臺上不一定管用,所以對 李小龍根本沒抱多大的希望,甚至連前來觀戰(zhàn)的人數(shù)也不到其他學校的一半。
一開始,李小龍很不習慣那種戴著厚厚的手套的打法和處處受到限制的規(guī) 貝IJ,但是憑著過硬的詠春拳功底和一往無前的氣勢,首次參賽的李小龍出人意 料的打入了決賽。李小龍決賽的對手是連續(xù)三屆獲得冠軍的查理?歐文。查 理?歐文比李小龍高大魁梧很多,還擁有豐富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一出場,就大有壓 倒李小龍之勢。比賽開始后,李小龍在對手迅猛的出拳下完全處在下風,經(jīng)常 被逼到死角,李小龍不為所動,一邊依靠靈活的步法與之周旋,一邊觀察對手 的拳路,進而尋找破綻。第二回合,查理?歐文見李小龍沒有還手之力,便放 手進攻,想要一舉將他擊倒,這樣一來,就把自己的漏洞和弱點都暴露了出 來。李小龍看準時機,突然施展詠春拳法,查理?歐文被這一陣流星雨般猛烈 的反擊打懵了,既找不到李小龍出拳的方向,自己的重拳又無法擊中李小龍, 很快就招架不住,主動放棄了比賽。就這樣,街頭霸王李小龍用“東方式的拳 擊”擊敗了英國大力士,奇跡般的奪得了當年的校際拳擊冠軍。
賽后,面對同學和師兄弟們的慶賀,李小龍不無得意地總結說:“西洋拳 講究的是閃避,攻擊都是一下下的,而詠春拳以‘粘手’見長,可貼緊對手連 削帶打。交手時,我以‘粘手’格開番鬼仔的來拳,對方手腕酸軟時,我就用 另一只拳猛擊?!业脑伌喝€沒使出一半,主要是怕犯規(guī)受罰。詠春拳講 究速戰(zhàn)速決,如果放開來打,我一個回合就能把他擊倒?!?br />
這次勝利給了初學拳擊的李小龍以莫大的鼓勵,讓他對自己的拳法有了巨 大的信心,但是接下來發(fā)生的一件事,卻讓他的心情從高峰跌倒冰點,引發(fā)了 他對武學更深層次的思考。
1957年12月20日,臺港澳國術大賽在臺灣舉行,港澳臺和東南亞地區(qū)的各 家拳派都受到了邀請,香港詠春拳則派出了有著“講手王”之稱的黃淳梁參加 大會。比賽開始前,香港各界對黃淳梁和詠春拳期望很高,李小龍也很想跟隨 大師兄一同前去見見世面。葉問沒有讓李小龍去臺灣,還告誡黃淳梁,天下武 林藏龍臥虎,名氣越大,就會被對手研究得越透,一定要戒驕戒躁,切不可輕 敵大意。然而不幸的是,志在奪冠的黃淳梁在初賽中就敗在了 “臺灣腿王”吳 明哲腳下,黯然回港。
黃淳梁的失利在香港武術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各家報紙在以大篇幅報道 此事的同時,也對詠春拳的實戰(zhàn)性提出了質疑,認為詠春拳只適合民間巷戰(zhàn), 而難以在擂臺上爭勝,既不好看也不實用。詠春拳是一種講究近戰(zhàn)格斗的拳 法,招式樸實無華,不好看確是事實;但詠春拳的宗旨就是在實戰(zhàn)中擊倒對 手,如今被評價為“不實用”,可謂莫大的諷刺,也大大傷害了詠春弟子的自 尊心。在比賽結束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詠春拳弟子士氣低落,就連葉問也是 無能為力——事實擺在那里,又豈能去封住別人的嘴。
此時的李小龍沒有跟著垂頭喪氣,而是迫切想知道比賽是怎么輸?shù)?,但?為了照顧黃淳梁的心情,又沒好意思當面去問。新年過后,香港開始放映此次 大賽的紀錄片《港澳臺國術大賽特輯》,李小龍如獲至寶,一連觀看8場后, 終于發(fā)現(xiàn)了問題所在:從個人修為上看,吳明哲拳法不弱,強項是腿功;黃淳 梁拳法一流,但在身法和步法上都欠靈動。從功夫上看,詠春拳需要兩人近身 格斗時才能發(fā)揮最大威力;而吳明哲卻沒有給他這個機會,往往在遠距離就憑 借飛腿發(fā)起進攻,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取勝也在情理之中。
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后,李小龍開始思考,究竟是大師兄功夫沒練到家,還是對 手太強?除了大師兄自己所說的大意輕敵,還有沒有什么別的沒有想到的原因
呢?
李小龍發(fā)現(xiàn),黃淳梁在對敵時,嚴格遵循中國傳統(tǒng)武術中“站如樁”的要 求,站在場上幾乎不動,而吳明哲為了發(fā)揮遠程攻擊的效果,則像西洋拳擊一 樣在擂臺上不斷游走,伺機進攻。這樣一來,黃淳梁不但無法發(fā)揮詠春拳近戰(zhàn) 的優(yōu)勢,在戰(zhàn)略上也處于極為被動的境地!
李小龍覺得,詠春拳不善遠距離格斗只是大師兄黃淳梁失利的技術原因, 中國傳統(tǒng)武術思想對作戰(zhàn)方式的制約才是根本原因!
李小龍大膽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葉問和師兄弟們,但是傳統(tǒng)武術千百年 來形成的習慣很難在朝夕之間改變,詠春拳也不可能學西洋拳那樣蹦蹦跳跳的 去過招。盡管如此,葉問還是很欣賞李小龍主動思考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的精神,也 鼓勵他通過各種途徑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葉問的默許和鼓勵下,李小龍先后向譚師傅學習洪拳,向少林僧人學習 羅漢心意拳,向大哥李忠琛學習西洋擊劍,還向日本商人大兵衛(wèi)師學習柔道, 博采各家之長,逐步完善自己的武功路數(shù)。
李小很喜歡西洋劍法,其一是因為它的步法輕靈迅速,其二是它的動作變 化多端且極具欺騙性,正符合李小龍的性格特點。李小龍經(jīng)常纏著大哥李忠琛 教自己西洋劍法,然而每次對練,循規(guī)蹈矩的李忠琛總是被他打得一敗涂地, 因為李小龍并不按常理出招,而是把西洋劍術和中國傳統(tǒng)的刀劍打法混合在一 起,時不時還會加上一些拳腳動作。面對如此狡猾的徒弟,李忠琛也是哭笑不 得、無可奈何。擊劍訓練讓李小龍接觸到了詠春拳之外的另一種靈活簡潔的打 法;同時也由西洋劍進一步掌握了西洋拳的要領。
這個時期的李小龍,除了拍電影,習武、打架、跳舞、樣樣不落,儼然就 是一個不務正業(yè)的“二世祖”,也讓父母對他的前途非常擔心。他們并不希望 李小龍成為一名武師,以習武開館授徒為職業(yè),而是希望他能夠順利讀完高 中,然后完成大學學業(yè),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因此,李小龍的母親何愛瑜極力 主張他去美國讀書,她的意見也得到了全家人的同意。
李小龍為什么要離開香港?對于很多龍迷來說,這是李小龍早年經(jīng)歷中一 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站在一般人的角度,當時的李小龍已經(jīng)是一個小有名氣 的演員,他的家庭在香港演藝界也是頗有聲名,如果一切都正常發(fā)展下去,也許用不了幾年,李小龍就能躋身一線明星之列,而李小龍,也很具備成為當 家小生的一切素質。那么,李小龍為什么要走呢?這次離開,究竟是家庭的因 素,還是出于他自己的決定呢?
我想,正如很多離開舒適的家庭生活毅然北漂的年輕人一樣,這次離港赴 美,一方面是現(xiàn)實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李小龍性格的必然選擇。
瀏覽7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