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李小龍在拍攝《死亡的 游戲》時沒有采取傳統(tǒng)的拍攝方式,而是先把已經(jīng)構思好的若干激烈的打斗場 面拍攝下來,其他情節(jié)和鏡頭則等到故事完善后再陸續(xù)補上。李小龍給《死亡的游戲》設計的故事情節(jié)是這樣的:武術高手盧比利(由 李小龍飾演)的家人遭惡勢力綁架并被扣為人質,對方開出條件,想要贖回人 質,盧比利就必須到一座五層高塔上去闖關,奪取藏在高塔頂層的一份“秘 寶”。影片的過程,就是盧比利過關斬將、挑戰(zhàn)五位強大對手的“死亡的游 戲”。影片的籌拍工作進展得很順利,李小龍的好友,菲律賓棍王依諾山度也正 好在此期間來到香港進行交流訪問。李小龍立刻找到了這位當年在美國結識的 老朋友,盛情邀請他加入到影片的拍攝中來。依諾山度爽快的答應了李小龍的 邀請,兩人商定,在《死亡的游戲》安排一段精彩的雙節(jié)棍對打,即李小龍和 依諾山度使用同樣的武器,卻采用完全不同的打法,最大限度地展現(xiàn)雙節(jié)棍的 魅力和威力。為了配合《死亡的游戲》的拍攝,依諾山度重新安排了在香港的日程,并 且專門抽出一個星期來與李小龍對影片進行討論,然后緊鑼密鼓地拍攝了一些 最為刺激的精彩打斗場面。拍攝完這些鏡頭后,依諾山度便離開了香港。臨行 前,他與李小龍約定,只要一有時間,他就會趕回來補拍其他的細節(jié),然而讓 依諾山度沒有想到的是,這竟是他與李小龍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影片中的 合作。為了讓影片的拍攝場景更加逼真,李小龍親自為片中的五層高塔繪制了一 張草圖,并對高塔的每一層情況做了詳細說明:塔外,也就是第一道防線,由 一群功夫武士把守;第一層,由韓國合氣道金帶宗師池漢載的弟子黃仁植把守黃植仁曾在《猛龍過江》中扮演日本空手道高手);第二層“豹殿”,由 螳螂派高手把守;第三層“虎殿”,由菲律賓棍王依諾山度把守;第四層“龍 殿”,由池漢載親自把守;第五層無名殿,由NBA巨星、"天勾”賈巴爾坐 鎮(zhèn),也是最困難的一關。從當時的功夫片水準來看,李小龍的構思可謂獨具匠心——奪寶行動,高 手把關,層層挑戰(zhàn),既能保證大量精彩而又各不相同的打斗場面,又能吊足觀 眾的胃口。而這當中,分量最重、名氣最大的當屬NBA湖人隊的當家中鋒、號 稱“天勾”的籃球巨星賈巴爾。賈巴爾是美國籃球職業(yè)聯(lián)盟NBA歷史上最偉大的球員之一,從高中時代直 至IJNBA時代,他一直都是當時最為出色的中鋒球員,至今仍然保持著NBA歷史 總得分第一的紀錄。曾獲得1969-1970賽季NBA最佳新秀,前后六次獲得NBA最 有價值球員MVP,兩次總決賽MVP,還位居NBA歷史上的50大巨星之列,并且在 1995年入選NBA名人堂。在進攻中,賈巴爾最擅長勾手投籃,Skyhook——“天 勾”也成了他的象征。退役后,賈巴爾還成為一名出色作家和兼職演員。戲外,賈巴爾是李小龍的徒弟;戲內,賈巴爾是李小龍的對手——來自美 國的NBA巨星與來自東方的功夫巨星的聯(lián)袂出演,無疑是《死亡的游戲》的最 大賣點之一。李小龍之所以選擇身高2. 23米的賈巴爾來擔當終極“Boss” 一 角,主要是出于三點考慮:第一,賈巴爾比李小龍高了足足半米,兩人只需往 鏡頭前一站,就能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第二,李小龍很清楚賈巴爾的“實 力”,“天勾”能夠縱橫NBA,靠的就是敏捷的身手和極佳的彈跳力,此外, 賈巴爾還是一位西洋拳高手。第三,向全世界展示他的截拳道如何對抗并擊 敗身材高大的強者也是李小龍設計這一情節(jié)的初衷之一,賈巴爾無疑是終極 "Boss"的最佳人選。《死亡的游戲》開拍之際,NBA常規(guī)賽正進行得如火如荼,賈巴爾也在上 個賽季的總決賽中率領現(xiàn)在中國球星易建聯(lián)效力的密爾沃基雄鹿隊以4 : 0橫掃 巴爾蒂摩子彈隊(即今NBA華盛頓奇才隊的前身),并榮膺總決賽MVP (最有價 值球員)■在美國,人人都知道“天勾”賈巴爾的大名,卻很少有人知道他有 一個中國師父,賈巴爾在雄鹿隊得到的薪水也比李小龍開出的片酬要高得多。 但是在接到李小龍發(fā)來的電報后,賈巴爾立刻向球隊請假,以錯過幾場重要比 賽的代價前往香港。一周后,賈巴爾趕到香港與李小龍會面,商討拍攝的細 節(jié)。很快,李小龍靠著個人魅力從韓國請來了合氣道金帶宗師池漢載,再加上 當時香港著名的武打影星田俊、陳元,組成了空前強大的拍攝陣容。
緊接著,李小龍就帶著一眾高手開始拍攝影片高潮部分的幾場打戲,即勇 闖五層高塔中上面三層的打斗場面。李小龍這樣安排并不完全是出于個人的拍 攝習慣,要知道,他邀請來的都是當時影視、體育、武術界一等一的名人,按 北京話說,都是“腕兒”。他們每個人都很忙,能夠在短時間內一起趕到香 港,完全是出于對李小龍的友誼,如果按照常規(guī)一個分鏡一個分鏡地拍攝,不 但會讓拍攝成本急劇增加“腕兒”們的檔期時間也難以照顧周全。因此,先 拍重要的打斗場面是當時最好的選擇。在影片中,李小龍、田俊、陳元三人分別扮演受命聯(lián)手攻塔奪取寶物的三 位高手。其中,李小龍扮演的盧比利功夫最高,往往最后出手。田、陳二人對 李小龍高超的武功既妒忌又不服氣,卻又不得不仰仗他來闖關。當三人聯(lián)手攻 到第四層“龍殿”后,田、陳二人竟趁李小龍與池漢載激戰(zhàn)時先后開溜,丟下 李小龍潛入頂層,企圖捷足先登搶先奪得寶物。闖關三人亦敵亦友的關系可以說是李小龍在《死亡的游戲》一片中另一處 獨具匠心的安排。在當時,李小龍雖然是中國人,卻因耿直的作風和接近于美 國化的格斗方式而為傳統(tǒng)武術界所排擠。李小龍一邊要應付美國、東南亞、日 本、韓國高手的“明槍”,也要防范傳統(tǒng)武術界的“暗箭”。三位闖關高手互 相仰仗、互相算計、互不服氣的特殊“合作”關系,正是李小龍影射當時武術 界那些為了一己私利名望而彼此拆臺暗算、睚眥必報之人。李小龍一生行事光 明磊落,從不掩蓋自己的情緒,闖關這一情節(jié)設計,也是在明確地告訴世人: 功夫是用來團結一致對抗外敵的,勾心斗角只有一個下場,那就是自取滅亡!然而惡有惡報,當李小龍擊敗池漢載登上頂層時,才發(fā)現(xiàn)田、陳二人都已 被賈巴爾扮演的終極“Boss”格殺,一場決戰(zhàn)就此拉開。最后,英勇頑強的 “盧比利”終于憑借高超的截拳道擊敗了強大的對手,贏得了最后的勝利。 “盧比利”迫切而激動地打開了存放寶物的匣子,然而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 是,匣子里根本沒有什么寶物,唯有一張寫有字的紙條:生是一個等待死亡 的歷程?!?br />
這些精彩片斷就是四年后嘉禾補拍的《死亡游戲》電影中后半部分的打斗 鏡頭,然而真正讓人深思的,卻是“盧比利”在紙條上看到的那句箴言“生 是一個等待死亡的歷程。”當“盧比利”帶著滿身傷痕步履蹣跚的走下高塔時,人們不禁要問,這究 竟是死亡游戲的設計者跟所有人開的一個玩笑,還是他送給“盧比利”的一份 禮物?這句冰冷而富含哲理的箴言,是李小龍想要告訴人們的話,還是他在歷 經(jīng)人生起伏坎坷后的心聲?我們不知道李小龍在設計這句過于經(jīng)典的臺詞時究竟是怎么想的,但是從 “盧比利”疲憊而復雜的神情中,我們似乎能夠看出一些端倪——在打開匣子 的那一刻“盧比利”就是李小龍,李小龍就是“盧比利”,兩人的經(jīng)歷、情 緒在一瞬間完全重合“盧比利”歷經(jīng)艱辛闖關而上的過程,不正是李小龍生 命不息、奮斗不息的最好寫照嗎?也許在那個時候,33歲的李小龍已經(jīng)看透了人生的真諦,他很清楚二十年 來過度練功、過度依賴藥物給自己身體帶來的傷害,也清楚在美國檢查時發(fā)現(xiàn) 的腦部異常意味著什么。但是他不能退,甚至連片刻的放松都不能,因為他是 李小龍,他是所有中國人的偶像,他必須以一個堅強勇敢的形象來示人。正如很多名人經(jīng)常感慨的,一旦站在鏡頭前,我就不再是我自己,而必須 為自己所扮演的這個戲里戲外的角色承擔一切,不論所說所做是不是出自本 心,都必須把這個角色扮演好。而李小龍扮演的,也不僅僅是屬于他自己的李 小龍,而是大眾需要的,不容玷污的那個英雄李小龍。對大多數(shù)明星來說,真實的自己和鏡頭前的自己往往是兩個人,而對李小 龍來說,兩者已經(jīng)合二為一。為了扮演好“那個”角色,李小龍付出了很多, 也犧牲了很多(尤其是潛在的健康),但是這些付出和犧牲,卻是他心甘情 愿,甚至已經(jīng)成了生活的本能。即便知道最后的結果,他也無怨無悔。因此,當紙條上的這句話在李小龍身上得到驗證時,請不要感到意外,你 可以把它看成是命運的魔咒,但在李小龍看來,它卻是必然的結局。當一個人 將生死看透,生,也就是一個等待死亡的歷程;死亡,無非是命運的一場游 戲。
瀏覽99次